内容详情
 
17主管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1-26 20:51   

  17主管《要点》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确定的“三通两平台”重点工作部署,狠抓工作落实,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信息化基础设施差距。以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重点,完成8.5万所中西部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全国80%以上中小学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宽带网络校校通”。

  二是形成资源开发应用新机制。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和学校、教师的作用,探索建立系统推进基础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新模式;提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与水平,初步形成教育资源云服务框架,国家平台形成为全国3300万名师生提供服务的能力。

  三是探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总结推广“一校带多点” “一校带多校”的应用模式,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基本覆盖全国所有教学点和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中小学。

  四是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规模。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人数达到1800万,探索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方式。

  五是全面完成国家、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完善一批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日常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信息系统,实现学生、教师、办学条件等主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服务,制定出台教育基础数据管理办法。

  六是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各地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完成150万名以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5万名以上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完成2000人左右县级及以上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化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是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大力推进信息化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因此,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加快全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扎实推进,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为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本期《视界》栏目将为广大读者简述我国各省市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来,遵循教育部一系列工作部署,按照《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国各省市有力有序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将各省市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整理如下:

  全面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程,扎实推进“北京数字学校”体制机制建设,录制2000节高中阶段名师课程,更新20%义务教育名师同步课程。整合网络、热线电话、电视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平台,打造首都教育信息化服务品牌。启动数字校园建设二期,完成30至40所市级数字校园实验校评选。推动家长委员会建设,继续办好“网上家长学校”。

  完成校园网升级换代和高校无线漫游示范项目,启动各类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项目,加快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步建成教育机构与学生基础数据库。加强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加快信息化管理机制体制改革。

  制定信息化相关政策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三通”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加强督查和组织实施。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省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中小学覆盖率达到国家标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配备标准(试行)》,指导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启动自治区教育数据中心和自治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平台建设,整合学籍管理、学生资助、营养改善等信息系统,发挥综合作用,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开展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能力。积极构建全区教育网络系统,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完成全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

  实施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初步实现80%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建立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启动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教师率先使用、职教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建设教育视频资源库,推进职教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虚拟仿线节中小学艺术学科精品课;完成辽宁教育云库——辽宁教育数据中心(二期)10个系统特别是学生、教师、学校资产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好门户网站,加强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定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推进各类教育基础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与应用,完善省教育厅信息数据中心功能。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推动优质资源全省共建共享,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校校通。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建设,加强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做好网上舆情研判及答复工作。

  颁布《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年行动计划》。启动“龙学网”建设项目,实现“龙学网”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和省、市、县(区)、学校四级应用。依托“龙学网”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认真抓好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等试点工作。引入“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学校使用”的机制,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实现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强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大力开展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上海教育城域网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上海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结教育信息化重点示范项目建设经验,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绩效考核。继续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项目。推进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完善各类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全面建成省、市、县连通的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初步建成教育视频网络体系;加强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推出300门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推进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学生电子学籍系统拓展应用功能,扩大应用范围。

  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完成40%以上尚未接入宽带的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工作。启动安徽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为20万名中小学师生提供公共存储、计算能力及各种应用服务。制定教育信息化考核办法,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遍应用,确保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覆盖60%以上的学校,46%的学科教师具备利用数字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完成全省2465个(不含厦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重点开发农村学校师资短缺课程数字化资源。建立健全全省学校、教师和学生信息数据库,加快建设完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管理系统等管理平台。制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2013-2017年)行动计划》。推进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加强和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制订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制订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推动教育信息化骨干示范校建设。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继续推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组织实施省“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 启动教育系统网站评比工作。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搭建省级教育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启动教育省域网建设。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启动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大力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共享,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落实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方案,完成全省926个义务教育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启动建设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启动全省数字化校园试点工作。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推进社区教育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创建一批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立全省继续教育信息化资源联盟。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应用为导向,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推进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建立“竞争提供、评估准入、择优选用”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广泛共享。选择若干所高校和中职院校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试点。完成全省教科网智能光网络建设任务。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的培训力度。筹备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建设湖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规范教育统计,建立真实准确的基础教育学生学籍信息库。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启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教育信息化从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围绕“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教学环境建设,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动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快构建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

  制定关于加快本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推进省教育视频网建设和“粤教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加强教育信息化试点试验工作,启动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教育装备改革与创新。

  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分年度建设广西教育数据中心和广西教育云平台。启动建设适合广西实际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库。启动高校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促进实践教学试点建设。实施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意见。继续办好教师信息化大赛。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对4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1138所)扩容接入带宽到10M,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完成50%的农村中小学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教室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增加功能模块,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配合国家数字资源中心和教育管理信息平台的省级部署建设,实现所有教学点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实施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对555个教学点采取接收卫星IP广播资源和将国家及本地特色资源制作光盘配送等多种方式实现全覆盖;完成教学点教师的全员培训及1138所实现宽带接入学校70%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开展“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应用年”活动,提升广大师生交互式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技能,推进交互式多媒体设备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制定完善教育信息建设标准及技术规范,推进“三通两平台”和“数字校园”建设,开展区域教育云建设试点,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着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科研课题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建立一批教育信息化师资人员培训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域及示范学校。全面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等重点工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

  推动“三通”工程建设,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完成3404个教学点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完成4316所乡(镇)所在地以上中小学校光纤接入和4000所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确保5000个班级实施“班班通”。建设省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中心和省教育管理数据中心,集中力量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科学等农村校点短缺数字教学课件,抓好使用和培训。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成学前教育、全省中小学生学籍、中职学生学籍和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积极推进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机制构建和管理信息示范应用试点模式探索试点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加强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推广,大力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进一步改善全省教学点和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能力和环境,全面建设数据中心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制和督导机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建设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开展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创建工作,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启动“班班通”建设项目,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做好教育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加快教育管理业务系统建设进程。加强电子学籍管理。建设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开展教育类网站前置审批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

  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建立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相衔接、符合甘肃实际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实施“优质数字教育建设与共享行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计划。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网络系统,组织“三通两平台”试点工作。建立甘肃省教师信息管理平台和全省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继续做好全省14个市州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工作,完善甘肃教育卫星传输网和地面传输网络。

  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统筹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共享。以实施“三通两平台”为重点,启动全省教育信息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省级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加快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完成教学点资源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分步推进学生、教师、规划等五大类二十个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加大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益。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装备条件。

  制订出台《宁夏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17)》、《宁夏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7)》,更新和完善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实现中小学“三通”目标,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形成高效、开放、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开展“两平台”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事业整体发展协调一致,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制订新疆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实施方案,统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农村中小学,80%的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争取社会支持,启动光纤入校园计划。建设自治区级教育数据中心,充实新疆教育信息网站群建设和功能服务,开通维文页面。推进四级专网与电子政务建设,加强网络安全。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

  研究制定《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十年规划》。实施《兵团教育信息化建设两年重点工作方案(2012-2013年)》,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目标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启动兵团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及办学条件、学校资产入库并与国家平台互通。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规划,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普及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果。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编制大连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20年)。扩大大连教育城域网带宽,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实施市教育局直属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开展城乡学校专递课堂建设试点,将城市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输到农村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启动“人人通”建设试点,使全市中小学教师拥有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推进大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提升教育管理高效化。全面跟踪“班班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质量、应用水平和管理制度建设,确保政府投入效益最大化。加大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开展信息化专项比赛、评比和应用成果展示活动,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创建大连职业院校招生就业网。

  继续抓好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为200所中小学新建、升级校园网。制定规划,启动教育云系统建设,探索“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开展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全面实施教育装备现代化项目,加强中小学新“班班通”配备和现代化实验室、专用教室和图书馆建设,抓好培训、管理和应用工作。

  加大学前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出台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建设高清远程网络教学平台(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估。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完成8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建成比较完善的中高职网络学习平台。启动建设具有宁波特色的“学分银行”,推动开放大学建设,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加快构建覆盖全市、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深入开展数字资源库进社区、进企业推广服务工作。

   2009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各科目教学跟进式指导实施方案(试行) 省农委全省农业系统“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实施方案 山东省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 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贫困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 贵州出台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 我省2008年民主评议高等学校行风工作实施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狠抓落实 2010年吉林省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 吉林省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实施方案 2010年吉林省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陕西省2013年职业农民塑造工程实施方案 江西省2013年普通高考分类考试实施方案解读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09年重点工作宣传实施方案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08年重点工作宣传实施方案 山东省农药质量和使用安全监管百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情商教育研究与实施方案 《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实施 海南省2009-2013年度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五部委:医改实施方案年内重点落实工作确定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教育 山东省落实《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 山东省落实《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编者按:为切实做好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贯彻落实,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出台落实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从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等方面明确了17项重点工作任务。本刊特将该方案全文刊登,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1.完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按照全国公共教育管理平台“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要求,用足用好省财政配套专项资金3000万元,建设A级数据中心,抓紧实施机房建设和软硬件招投标手续。山东省教育数据中心建成后,对教育厅现有软硬件资源进行迁移整合,部署和运转国家教育管理系统,承担山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

  2.推进省级教育高速专用网络建设。拟定山东省教育高速专用网络规划方案,充分调动电信运营商及其他社会企业的积极性,构建以省教育数据中心为核心,各市、县教育城域网、各高校校园网高速互联的山东省教育专用网络。

  3.加强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结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2011-2015年)》和“宽带中国2014专项行动”,把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统筹安排,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教学条件建设,实现全省80%学校10M以上宽带接入。

  4.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分别制定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校园建设的数字化。启动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平台建设。

  5.加强省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启动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小学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征集和平台建设工作。加强山东省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本科高校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工程”,推动高等教育网上开放课程建设。

  6.吸引企业参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制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征集、审核、评价办法,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政企合作、准入退出、推广应用、奖补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共建共享、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7.推进多种形式的网络空间“人人通”。探索通过网络共享公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形式,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相长。

  8.支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对列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发掘一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推动试点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9.启动一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在全省范围内遴选100个左右的项目,分区域和学校类型就山东省教育信息化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省级试点建设工作。

  10.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14年完成全省28万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组织开发能力测评工具和网络测评系统,促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1.组织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对全省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网络等级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能力。

  12.继续实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着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校长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13.举办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大赛。举办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大赛,推进教师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

  14.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督促各市、县加强机构建设,配套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办,提高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能力。

  15.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督导方案,制定《山东省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工作方案》,适时开展专项督导,督促各地把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应用软件、网络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产品不断提供着新的市场需求。统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有必要在改进统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充当先行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卓有成效的分类、分析,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及时的预警服务。统计分析是疾病预防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使统计系统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完善标准体系,制度建设要建立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之上,统计自身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必将带动疾病预防统计事业的不断前进。

  疾病预防作为公益机构,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状态,为了更好的关爱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工作的顺利进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得以彰显,从改革开放以来,疾病预防的统计技术和方法不断改进,对疾病预防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以前的技术发展受到限制,统计工作并不完善,很多信息收集不够、正确性有待考证,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在统计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疾病预防的统计工作也发生了变化,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来源多样性。传统的疾病预防工作当中,疾病预防的信息统计主要是通过工作人员人工进行,因此信息来源受到限制,而当今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广泛,通过网络个疾病预防的信息可以互相交流,统计手段也放弃了传统的人工方法,通过计算机,是的统计工作更加方便快捷。

  (二)数据更新快。相比原来,当前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而通过数据化的发展模式,信息统计工作更加简单高效,不再像以前一样困难,便利了疾病预防的统计工作。而信息的更新有利于疾病预防的研究工作的开展,更好地为社会居民的健康服务,对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信息的利用存在问题。任何实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当我们看到疾病预防统计工作顺利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不利的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疾病预防在统计时勉励这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信息量大、统计工作复杂、信息的真实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疾病预防的统计工作带来了麻烦,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仍需不断改进工作,尽可能的完善统计工作,错金疾病预防工作的顺利进行。

  疾病预防统计工作的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了疾病预防的发展、也更为了广大患者的健康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在今后的统计工作当中要着重展现数字化的重要性,发挥其优势推进疾病预防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在现代社会,网络无处不在,可以说离开了网络寸步难行,不仅在疾病预防的工作当中,甚至在各行各业,网络的作用都不可小觑,因此要想发挥数字化的优势,网络是最重要的资源。疾病预防的统计人员利用网络可以不断拓宽信息的来源,促进信息的更新和多元化,不断完善统计工作。

  其次,完善疾病预防统计机构增强统计的作用。统计是疾病预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做好统计工作关乎着疾病预防的未来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统计机构,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在工作当中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发挥数据化的优势。在未来疾病预防统计工作发展中,要充分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促进疾病预防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疾病预防统计工作开展以来,其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疾病预防的统计工作也不断完善进步,统计的数字化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数字化对疾病预防统计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改善疾病预防的技术环境。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效的促进了疾病预防信息收集的完善化,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可以加强各方面的交流,发挥疾病预防统计工作信息、咨询、监督等方面的的作用。提高疾病预防的工作运行效率,提高疾病预防的管理水平,改变传统的疾病预防发展模式,为疾病预防工作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疾病预防统计工作不是一蹴而就便能完成的,需要在各方面不断改进和提高,数字化的作用在这时便得以彰显,充分发挥数字化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疾病预防的技术环境,为疾病预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为医疗技术水平的奠定基础。医疗水平的发展是在各方的合作和交流之下不断进步的,闭门造车是万万不能的,因此疾病预防应该在信息方面加强沟通互通有无,为彼此提供有用的信息。而数字化则为信息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彼此间互相帮助相互交流。数字化统计工作的发展是疾病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病人的健康是疾病预防工作所长久追求的目标,而如何对病人负责,保证人们的健康,提高疾病预防的医疗技术水平是一个长久的话题。而促进疾病预防统计工作的数字化,是有效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及时更新、促进疾病预防工作的快速发展的保障。

  (三)促进决策需求的变化。疾病预防作为公益性机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是疾病预防孜孜追求的,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医疗体系的改革,促进疾病预防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建立全面、完整、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加强疾病预防统计工作的数字化可以满足决策需求的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疾病预防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所应选择的就是趋利避害,积极地迎接挑战,不断促进疾病预防统计工作的数字化发展,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有效发挥统计职能,将疾病预防的发展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1] 曾凡,祁薇,于鸿飞.数字化发展对疾病预防统计工作的影响.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

  一、请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工作职责,按照《信息化发展报告提纲》(附件1)的要求,提供以下材料:

  (一)20__年本系统信息化发展概况:特点、主要成就、最新进展。(二)相关重大工程建设进展情况与应用成效。

  二、请各区、县(市)政府办公室或信息办参照《信息化发展报告提纲》(附件1)提供以下材料:

  (一)本地区20__年信息化发展概况:包括20__年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成就,网络与信息安全发展情况等内容。

  (一)提供本系统、本地区信息化实践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发展动向的典型案例2-3个,每个案例字数不超过20__字。要求突出应用成效。

  (二)提供本系统、本地区面向城乡公众需求,以电子化形式实现的电子政务服务典型材料,包括服务项目名称、服务内容、服务目的、服务功能、服务范围、涉及部门、服务流程、实现方式、主要做法、服务效果等。每项服务的介绍材料控制在1000字左右。

  20__年信息化工作总结、典型案例、20__年信息化工作思路,请于20__年12月28日前报杭州市信息办;已编制“十一五”信息化规划的,请提供规划材料。

  五、其他《杭州市通信网络及服务发展情况》(附件2)由杭州市信息办负责组织在杭各通信运行企业完成;《杭州市广播电视发展情况》(附件3)由杭州市文广新局根据实际掌握情况完成。

  地址:杭州市政府大楼2317室邮编:310026附件:1.信息化发展报告提纲2.杭州市通信网络及服务发展情况3.杭州市广播电视发展情况

  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企业内的事务也不断增多,方方面面的事务都需要办公室来进行枢纽,信息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各种信息都要在办公室进行中转,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等已经占据了办工作工作的重要部分,办公室的信息管理工作也要有所调整和改进。信息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办公室工作中的一项,在办公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贯彻落实上级相关政策过程中,对于实现企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信息管理工作来进行。此外,办公室工作改革的新思路、方法、举措等也都需要信息管理工作来进行。信息管理工作不仅协调了企业内的各项工作,同时对于发挥办公室工作职能、各项工作的综合处理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办公室信息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人才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在人才培养地有着很多自身的特点,如智力资源丰富、思想活跃、技术水平先进等,而办公室信息工作也是一样,有着独特的工作特色,主要表现在以计算机为中心,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和工具来实现全面、广泛、迅速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目的,从而更好的帮助企业管理开展各习工作的进行,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信息来源广、数量多、传播快、各领域前沿信息丰富,信息的知识型特点明显和信息反馈快,消化能力强,信息需求量大等几方面,下面主要从这两点内容人手来进行详细说明。(1)信息来源广、数量多、传播快。企业办公室信息管理工作的特点是在对信息的来源与传播中体现的,而由于企业自身的特点,工作中信息量的需求相对较高。所以对于信息的采集与传播都有着非常自觉的行为。而企业的工作人员除了工作职责外,同时也要进行一些相关信息的采集工作,因此,对于信息的采集加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掌握好信息,才能提高整体水平,从而在企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信息反馈快,消化能力强,信息需求量大。企业办公室智力资源丰富,技术手段先进,具有信息反馈快和消化能力强的特点,企业工作者在接受新信息后,能迅速加以思考,并适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企业员工无论出于对自己工作的考虑,还是企业对于发展的要求,其结果都是信息需求量增大,并得到及时反馈和消化利用。

  在新时期,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传统的信息传递的内容、数量、方式(来源)都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的信息内容陈旧,数量稀少,传播方式(来源)单一;而新时期的信息内容更新快、数量多、来源广、方式新,已极大地冲击着人们传统的工作习惯和思维定势,渗透到学校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产生难以预计的深刻影响。因此,企业办公室的管理工作者必须认清信息工作飞速发展的客观现实,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才能实现对信息工作的有效管理,达到企业办公室新时期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成为一名称职的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

  一是信息工作的管理要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着重反映企业内部的建设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反映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二是信息管理人员需要熟悉企业工作,具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文字表达与综合分析能力等,能细致地做好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传送、反馈和存储等日常工作;三是要组织现有企业信息管理工作者进行信息管理工作的系统培训和学习,掌握现代化信息管理工作方法和技术,不断提升企业办公室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

  *年,全市的信息化工作在过去两年搭建平台、创建环境的基础之上,把握前沿趋势,关注热点问题,继续抓好政府、教育、企业、农村等领域信息化和信息化环境的创建等五个工作重点,将现有系统的应用与整合摆上突出位置,充分挖掘已建成的各类信息系统的潜力,大力进行信息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推广各类实用软件,普及信息化知识,使信息化工作能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三增一稳、五个加快,特别是要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宣传*以及帮助政府科学决策、消除农村数字鸿沟等方面发挥信息化的独特作用,实现全市信息化工作在较高标准之上的可持续发展,争列部级信息化试点市。

  1、在全市县区级以上政府正式实现公文的无纸化传输。会议要求,各县(区)、市直部分部门向市政府上报的请示件和政务信息,必须通过网络报送,其他类型的文件在通过常规渠道报送的同时,还要通过网络报送;不断完善和充实政府业务资源数据库,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使全市县级以上政府系统新产生的各类非文件、领导讲话、政务信息等都能及时进入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2、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各县(区)委、政府的局域网。会议要求各县(区)四大班子的局域网建设原则上要通盘考虑,注重整合,上连市委市政府,下接县(区)主要部门,形成一个互联互通、实用高效的党政内部综合业务网。结合实际,引进办公软件,实现县(区)委办、政府办常见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并初步建成党政业务资源数据库,为全面开展县级电子政务工作打好基础。

  3、启动实施全市党委系统的信息化工作。要求市委办公室年内将建成市委机关局域网,连通市委主要部门和各县(区)委办,并通过县(区)委办下接县(区)委部门;建成市党委系统综合信息平台。

  4、分层次抓好党政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工作。会议要求今年的培训工作要在按上年规划保证受训人数的基础上,规范教学内容,指定材,加强基地建设,严格进行考核,狠抓培训质量。同时,要在上半年继续与有关高等院校合作,选派20名左右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员进行深入的信息化知识培训。

  5、启动乡镇上网工程。今年市信息办将采取联合出资,统一建设的方法,由市上统一租用主机空间,统一申请域名,建成统一的乡镇建站平台,使全市一半以上的乡镇都能通过平台自主信息,并使用电子邮件与外界交流;要加强与电信等部门的协作,对乡镇上网的资费给予适当的优惠。

  6、抓好各类已建成政府门户网站或由政府主办的网站的日常管理工作。今年市信息办将要出台网站内容更新通报制度,督促有关单位及时更新网站,在此基础上整合网站资源,形成有一定标志和水平的*网站集群。

  7、做好全省金财工程的试点工作。今年省上将我市列为金财工程试点市的机遇,全面抓好财政系统的信息化工作,并为我市今后实施其他金字号信息化工程积累经验。

  8、建设全市重点工作典型培育情况监测系统。全市重点工作典型培育情况监测系统将运行在市委、市政府的局域网上,系统对全市每年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分类管理,由各承办单位远程不定期维护,以文字、图片、多媒体音像等多种方式反映项目在不同阶段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系统不仅可帮助市上领导更直观、更便捷、更及时地了解全市各项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县区之间的工作交流。

  1、继续抓好学校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的建设。今年将扩大城区中小学生计算机拥有量的基础上,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建设的重点向农村有条件的学校转移,确保年内新建计算机教室50个以上,50个以上的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使全市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总数达到14万人以上。

  2、启动农村僻远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通过项目争取、社会捐助、财政补贴、学校自筹等多种方式,为全市100个以上的农村乡级中心小学及以下的学校配备计算机、现代远程教育接收设备、电视机、dvd机等设备,既可培训教师,又可直接用于教学。各县(区)都要制定农村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和具体的实施办法,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逐步扫除信息技术教育的盲点。

  3、要以创建学校信息化环境为目标,突出抓好应用工作。一是通过举办学生计算机技能比赛、教师课件制作比赛及现场督查等多种方式,激发学校用足用好设备的积极性。二是在适当的时候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现场会,总结、交流和表彰近年来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先进典型和经验。三是抓好信息化示范校建设,制定各类市级信息化示范校的验收标准,完成全市第一批市级信息化示范校的验收工作,并统一进行授牌。四是按照适用、经济的原则,有选择、有步骤地进行校园网建设。五是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要通过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技能培训2000人次以上,并选送20名左右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赴高等院校进行深入培训。

  1、在全市未建农民信息之家的乡镇进行普及性建设。要使全市所有乡镇都能建成一个以上的信息之家,每个信息之家都要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必要的设施,有一到两名专职工作人员。同时要在有条件的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村,结合科技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建设一批村级农民信息之家。

  2、突出抓好信息之家的应用工作,使其产生应有的效益。一是要制定完善全市农民信息之家的一般性管理运行制度,对信息之家开展服务的时间、内容、方式等提出基本的要求。二是集中举办两到三期有乡镇领导参加的农民信息之家操作员培训班,系统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信息资源的获取及办法等内容。三是在一些有条件的乡镇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新形势下农民信息之家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有效途径,鼓励与外界进行广泛合作,实现信息之家运作模式的多元化,并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一次现场经验交流会。四是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保证信息之家为农服务的经常性和连续性。

  1、进一步明确我市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基本思路。要组织经贸、科技、金融、计划等系统的相关单位参与,并邀请一些市外专家,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对全市各类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现状、对信息化的预期与需求作一次全面调研,理清我市在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的过程中信息化的基本定位,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关系与可能的途径,进而提出有我市特色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规划。

  2、继续做好重点企业的信息化试点工作。帮助企业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管理工作,为下一步实施信息化打好基础;对有条件的企业要分类指导,因企施策,通过对企业业务的深入分析,找准企业开展信息化的切入点。要重点在能源、医药、电子、建材等行业推广先进的信息技术,并鼓励和发展商业领域进行现代物流的试点。要在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积极引进管理咨询,借用外脑科学开展工作。要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相关项目。

  3、建立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要以全市信息化工作咨询委员会为依托,整合市内外的专家与资源,为全市各类企业提供各个环节的咨询服务,理顺it企业、政府及本市企业的关系,指导企业务实、有效地开展信息化工作。

  4、对*企业在线网站实施转型。要重新对网站进行定位,充实栏目内容,使网站真正成为全市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一个基本平台,并对各县(区)、各企业开放管理权限,使其自主维护和信息。

  5、鼓励和扶持本地信息产业发展。各县(区)要根据实际,积极引进外地it企业来我市投资,特别是要结合陇东电子城的建设,吸引一批企业入驻商城;要在本地it企业中选择三到五户给予政策等方面的重点扶持。

  1、加快广电网络的数字化改造步伐。在两年内力争建成由市通县的广电光纤环路,并改造市县两级的有线电视传输平台,使省市电视台的节目能以较高质量传输到县;要加大各县城区广电网络的数字化改造步伐,并将有线电视网络向国道沿线、川区有条件的农村延伸,扩大有线电视的覆盖面;要结合广电网络数字化改造的实施,进行全市信息交换平台建设的试验与试点工作。

  2、初步建成全市教育信息宽带网。该网以市教育局为中心,上接省教育厅和中国教育科研网,下连崆峒城区大部分学校及区教育局,并开通到省上的视频会议系统,建成计算机培训教室一个,并依托该网开展教育行政业务自动化处理、教育信息资源库及电子图书馆建设等工作。

  3、扶持和鼓励电信、移动、联通、铁通等企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特别是要在*新区的建设过程中,搞好地下管线的配套建设,积极实施通信、信息线路的综合管沟建设,协调处理企业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时的困难与问题;要鼓励和扶持相关企业面向农村开展业务,逐步减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等在我市的盲区。

  1、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信息技术展示会。展示会以全市信息化工作专家委员会和全市信息化工作咨询委员会的成立为契机,邀请市内外it企业参加,展示最新的产品与技术,普及和宣传信息化知识。

  2、在全市实行信息化建设项目监理制度和审批制度。市上将制定出台《*市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和《*市信息化工程监理办法》等规定,对全市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立项、招标、施工、验收等过程做出具体规定,规范建设程序,避免投资浪费。

  3、加大信息化的宣传力度。年内由市信息办负责,举办市级领导和各县区领导信息化知识专题讲座,并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上开辟专栏,面向公众进行宣传。

  4、做好对社会信息行业的规范与管理工作。要对进入*市场承建信息化工程的各类it企业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并对市内的有关企业及计算机培训机构进行相关资质的认证;要认真贯彻《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加大对网吧的监管力度。

  5、加强全市信息化工作系统的自身建设。市、县(区)信息办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率先使用网上办公系统,理顺工作机制与工作职能,并通过培训、外出考察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今年全市的信息化工作量大面广,较往年相比任务更为繁重,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县(区)、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正视困难,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创新的精神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一是要以项目全面带动信息化工作。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机遇,通过多种渠道向国家和省上争取各类信息化项目,特别是当前国家重点扶持的西部教育信息化、各项金字号工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农村信息化等领域,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联系,确保相关项目在我市都不落空,确保每县(区)、市直相关部门都要争取到一个以上有一定规模的信息化项目。市上今年要将信息化项目的争取与实施作为评价各县(区)、各部门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督促检查。

  二是加强协作,真正理顺我市信息化工作的机制。各县(区)、市直有关单位要加强与市信息办的联系与协作,理顺行文、会议等方面的问题。在制定规划、实施项目、争取资金等过程中,要积极取得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与信息办的协助。要进一步加强县(区)信息办的工作,明确职责,确定专人,发挥好信息办在推进信息化工作中的作用,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管得了。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信息化进程,根据《阜阳市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实施方案(2003-*)》和《安徽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关于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4〕9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推进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农业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市场农业的需要,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决策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各地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办、宣传、农委、财政、电信、联通等有关部门和信息企业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各县市区、乡镇也要成立相应领导组织,重点抓好本地农业信息化工作和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的落实。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体系建设为保障,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信息化乡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电子政务进程,提高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水平。

  (二)建设思路:以省农业电子政务网络和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支撑,充分发挥全市农业网站的窗口和桥梁作用,突出抓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系统建设,初步建立起以市、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枢纽,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阜阳联通信息工作站为支点,信息化乡村建设为着力点,形成上联部、省、市,下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种养大户、村级信息服务点和广大农民,联通多种媒体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

  (三)主要目标:*年建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和信息集散力的市、县两级农业网站,基本建成网上“农技110”专家服务系统,完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联通信息工作站,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农副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到*年,重点完善两个网络,构建四个应用系统,建立一个信息系统。即重点完善延伸到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网络和农业信息物理网络;构建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监管、农业决策信息指挥调度、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四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市内外两类信息资源,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农业监测、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和电子政务体系,初步实现农业服务和决策、管理的信息化。

  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网络建设与多种媒体相结合的原则,依托省农业电子政务网络和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重点抓好四大应用系统、六项重点工程和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的落实。

  ⒈农业决策信息指挥调度系统。到*年,逐步建立农村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情监测报告分析系统的基本框架,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信息,提供权威、有效、准确的农业管理与决策信息,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⒉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监管系统。主要是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农药、兽药、饲料和农机具的生产销售进行监管,逐步建立管理数据库,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到*年逐步实现网上行政审批、认证并支持用户查询。

  ⒊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应用系统。以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和“一站通”全国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为依托,整合市、县、乡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新闻媒体和电信服务设施,到*年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政策、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一是完善网上推介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二是以市县“农技110”咨询服务中心和乡镇“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建立指挥协调机制,实行市、县、乡三级农业专家联动服务;三是加快农业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抓好配方施肥、动植物病虫测报和防治、农业机械化等专家智能化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抓好乡村财务和农村经济管理、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管、产销分析预测等系统建设。

  4.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系统。整合现有网络培训资源,建立农村远程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党员、外出务工和农村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⒈农业数据采集工程。依托国家和省农业数据中心,设立全市统一的农业数据采集指标体系,建立市、县两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健全农业(农业内部各行业)信息数据库群。

  ⒉农业信息网站群工程。在现有市、县(市、区)二级农业信息网站群的基础上,按照全省统一标准,系统规划信息内容结构,配备必要设备和软件,建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和集散力的阜阳农业信息网站,形成阜阳农业综合门户平台。建设阜阳农副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利用“中国农业网上展厅”等国内外网络交易平台,建立现代化的农副产品流通信息体系,及时采集本地农副产品信息,将阜阳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系统向外推介,塑造阜阳农业品牌,营造区域性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中心的新形象。

  ⒊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工程。市、县(市、区)两级设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所有乡镇在农经(农技)服务站基础上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和阜阳联通信息工作站。村级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点,明确一名村干部为兼职信息员,建立村级农业信息公开张贴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大户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每个乡镇选择1-2家生产经营大户作为农业信息化的示范户,补助部分资金使其配备电脑、上网设备等,开展多种形式信息服务,把有关农业信息及时传播到农民手里。

  ⒋远程科技培训网络工程。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资源为基础,配套建设适合农民远程科技教育培训与信息传播的远端网络教室。依托省卫星小站,*年前建成市级双向卫星接收站,*年前在每个县建立单间卫星接收站,开通视频会议系统。

  ⒌农业电视节目进村入户工程。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年在县级电视台增配部分发射装置,转发中央电视台七套信号,扩大农业频道节目覆盖面,使农业节目进村入户率达95%以上。

  ⒍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程。以乡村农技人员、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为主体,经过培训考核,建立一支800人以上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的中介作用,为广大农民就近提供信息服务,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支持农业部门和阜阳联通公司实施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扶持信息化企业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

  ⒈建立乡镇联通信息工作站。各乡镇要切实加强领导,支持帮助阜阳联通公司建立信息工作站,与农业信息服务站合署办公,互相支持配合,开展乡村信息网建设和为农信息服务工作。原则上乡镇联通信息工作站由阜阳联通公司负责工作站信息化设备配置安装、技术培训等,农业部门在农业信息采集编发及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等方面予以配合协助。乡镇政府要在工作站办公场所、信息员招聘、协调关系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⒉建设信息村。信息村建设由阜阳联通公司负责以手机联网方式实现,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予以支持配合。

  ⒊开展乡村网络信息服务。阜阳联通乡镇信息工作站要广泛开展为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农业致富短信息服务、致富信息浏览服务、致富信息点播服务、农情信息服务、信息跟踪反馈服务、乡村信息群发服务等为农信息服务工作,要配合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各乡(镇)村支持阜阳联通公司开展信息网络的业务宣传、业务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各级政府为“三农”服务的新举措,是一项系统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全力推进信息化进程。

  (一)强化协调。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艰巨,需要各方配合与支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数字安徽”和“阜阳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协调,稳步推进。市、县农业部门在建好市、县两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对乡镇信息服务站的领导与管理,加强对乡镇联通工作站的支持和业务指导。财政、宣传、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关涉农部门要密切配合,电信、联通等信息服务企业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支持。

  (二)加大投入。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服务“三农”的公益性事业,资金支持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将农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列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积极争取国家、安徽省*市的政策性拨款,各级政府建立的信息化发展引导资金要向农业信息化建设事业倾斜,重点加强基建项目,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鼓励其他行业和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投资农业信息服务业。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对发展、租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通道和农民上网费给予政策优惠,以带动农村网络用户的扩张,提高农村信息化能力和农业信息化水平。

  刚才,市信息办报告了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情况,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和措施,并对我市*信息化规划作了展望,大家的发言也很好。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近几年来,特别是“*”期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发展势头良好,有些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信息化总体水平跃居全国前列,突出表现为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产业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信息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无论是产业总量,还是发展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信息产品制造业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80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位。软件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虽然目前总量还不大,但我市软件产业有着自身的产业优势、发展基础,至*年底,全市拥有软件类企业400家左右,从业人员近10000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经省认定的软件企业超过50家、软件产品达300个。信息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年,全市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94亿元。信息产业三业并举,为我市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建设的龙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无锡”门户网站在国内各级机构的评估中名列前茅;*年我市各级党政部门实现了公文无纸化传输,同时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开发进度加快,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国内技术含量处于前列的地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市政务外网建设已经启动。

  三是信息技术应用取得明显成效。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率先建成了制造业信息化ASP公共服务平台、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中心、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工程,为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部门应用信息化得到广泛推进,宏观经济数据领导查询系统、人口数据库、安全生产应急调度指挥系统等一批业务应用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公共服务信息化明显加强,社保卡工程已经开始发卡,社区、教育、交通、农林、卫生等一大批与广大市民密切相关的信息系统取得较大进展。

  总的来看,我市信息化建设进展很快、成绩很大、成效明显,通过对“*”的总结,感到信息化工作大有发展、大有潜力、大有希望,更加充满信心。

  要使我市的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必须要站在宏观全局的高度,以更宽广的眼界,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推进信息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渗透性和信息资源应用的广泛性,引发了国际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的必然选择。

  推进信息化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市场各部分的时空距离,为资本流动和技术转移提供了最为方便快捷的手段,从而使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提高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

  推进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我市目前正处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处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阶段,我市经济发达,人才众多,我们要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我市“两个率先”进程。

  推进信息化是坚持创新发展新路子的具体体现。开展电子政务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形式的创新,推动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产品功能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实施公众服务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创新和市民生活方式创新。我们推进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推动整个城市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推进信息化是实现“两个确保”的助推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两个确保”的目标,这个目标既宏伟又务实,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执政能力,如何打造五大名城、构建五个中心,哪一项也离不开信息化,只有实现新型工业化、区域城市化与国际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互动发展,才能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实现“两个确保”、打造“五大名城”以及构建“五大中心”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推动。

  当前,我市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今后我市信息化工作如何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我想应该强调五句话:“着眼发展,立足应用,突出重点,资源共享,务求实效。”“着眼发展”,就是要抓住优势产业、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实施重点突破,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立足应用”,就是要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优势领域重点突破;“资源共享”,就是要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务求实效”,就是坚持效益优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大目标”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实施信息产业“三个一工程”,即力争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000亿元,完成软件业销售收入100亿元,信息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100亿元。

  信息产业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要继续花大力气加快发展。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创建部级信息产业基地为目标,以打造我市“硅谷”和“液晶谷”为抓手,以增强和扩大优势产品群为重点,培育一批高、精、专的知名企业,在重要领域拥有一批专利,形成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跨越的产业优势。建立若干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为纽带、产学研互动的产品联盟,形成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支撑、具有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集群。努力培育信息服务业,要紧紧围绕构建五大中心的任务,建立与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要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领域,促进信息消费持续增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同时要着力推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娱乐等社会化应用,建设一批公益性信息资源库,加快数字电视发展,推进全市有线电视网的双向改造和网络整合,加快我市动漫基地建设步伐,进一步推进我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年,全市信息产业要实现增加值340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0%以上。

  二要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加快形成以无锡软件园为龙头,带动滨湖以及其它区域的软件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培育软件骨干企业,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软件企业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使我市成为全国著名的软件企业汇聚区和软件人才聚居地;大力发展具有无锡特色的软件外包服务,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政府各部门要千方百计为软件企业提供服务,金融、担保等行业要根据软件企业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特色服务;同时,要大力开展软件专题招商工作,要切实抓好软件统计服务工作,加快建立适应我市软件发展需要的统计制度,要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的意见和政策,为软件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全市软件产业跨跃式发展。我们抓产业,不但要规模,更要注重抓产业的内涵、注重抓产业的质量,要全力构建创新体系,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走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与传统行业相比,信息产业更注重创新,因此,在引进项目的过程中,不光是追求其规模效应,更要注重知识、技术的引进,要将引资与“引智”有机结合起来,逐年提高“引智”的比重。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和制订适应招商“引智”需要的专项政策,同时多开展一些“引智”方面的专题招商活动,加快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是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我们要把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线,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探索嵌入式软件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相结合的新路子,努力提高工业企业中信息技术装备的比重、信息技术所支撑的产品的比重、信息技术人才的比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使信息技术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坚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整合服务资源,以便民利民为目的构建服务体系,不断拓展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抓好全局性、基础性、公益性重大信息工程的实施,在未来几年内,要根据实际需要,集中力量推进一批涉及全局的基础性、标志性信息化工程,刚才市信息办提出的“一二三”工程,我认为这个思路很好,尤其是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具有全局性、公益性、基础性特点,因此需要各地、各部门的通力配合,请信息办抓紧落实,并做好指导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认真予以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是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要加快建立规范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明确信息资源采集、维护、共享、管理的责任主体,着力推进跨部门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逐步推行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减少重复建设,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有限资源利用率。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和效率,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应用能力的实际出发,以便民利民为宗旨,把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始终放在满足群众需求和经济发展全局上,坚持围绕经济发展重点、政府管理难点和社会关注热点,从基础抓起,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推进信息化,建立科学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评议评估制度,对财政投资和涉及国计民生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特别是电子政务项目工程进行质量检测和绩效评估,以为民服务和政府效能提高为标准,建立群众评议、专家评审、专业机构评测相结合的信息化评价体系,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引导与约束机制,力求信息化建设早日见效、见到实效。

  自2001年国家建设部提出“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基本要点”以来,信息化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逐步引起广大施工企业的重视,不少施工企业正在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努力。但是,由于施工企业信息化存在较大的阻力和种种困难,作为施工企业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信息化更艰难,总体上表现为:只有少数大型施工企业通过资源投入,取得了一些成就,从而对信息化充满信心;部分施工企业在质量、安全等信息化管理上较好,但在财务信息化管理上却很不理想;相当多的施工企业刚启动,部分施工企业甚至还在观望中。

  首先,近年来许多施工企业因点多面广、流动性强,财务信息得不到很好的传递和收集;即使获得部分财务信息也在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致使施工企业对工程成本和财务风险等难以控制,出现种种经济纠纷和债务,在前进的道路上步履蹒跚甚至濒临破产。因此,施工企业也充分意识到财务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次,建设部十分重视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推行,在“十五”重点实施技术中将信息技术列为第一位;特别是对国家特级资质施工企业,在新资质就位时要求必须达到信息化管理的考核指标,在信息化考核指标中财务信息化占据很大比例,是施工企业信息化的重点之一。另外,施工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方要求的各种财务报表和上报材料(电子报表、网上申报等)都要求施工企业有一个良好的财务信息化基础。

  由上述分析可知,施工企业的财务信息化既来自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的自身需求,也来自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方的要求和推动。

  施工企业往往有很大部分分公司和项目部采用经济承包制模式,尤其是民营施工企业,这些分公司或项目部不愿意投入一定的资金和精力来实施财务信息化,因为毕竟信息化需要添置计算机、开通网线和配置专门的人员,在微薄的利润中也是一项不小的开销;甚至部分项目经理在多个施工企业承包施工业务,处于“临时”状态,对财务信息化缺乏一个长期的打算。因此,施工企业在财务信息化的推行过程往往会受到部分下属分公司、项目部的较大阻力。

  对于自营的分公司、项目部来说,公司层面需要及时获得分公司、项目部的财务信息,以对项目实施进行有效控制,因此很有积极性,但项目部却不愿意公司对项目的工程成本(原材料采购、工程分包、劳务分包)和计量款支付以及现金使用等过多、过细地掌握,认为这样会失去项目经理的自而消极对待甚至有抵触情绪;分公司层面认为对项目部实施财务信息化有利于对项目部财务状况的掌控和财务风险防范,但又不愿意受公司的过多控制,处于矛盾之中。因此这种信息不对称习惯势力严重影响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的正常开展。

  对于经济承包的分公司、项目部也会因招投标或施工过程的一些商务机密不愿意公司过多了解和参与,他们往往愿意实施技术、质量、安全的信息化管理,但不愿接受财务信息化的推行。

  首先,施工企业的信息化虽然由一把手亲自主管,成立信息化中心,但是这样往往会造成误解,认为信息化是信息中心的事,在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上缺少财务人员,致使财务信息化工作浮于表面,得不到深入开展。再者,对财务信息化的工作内容之多、工作量之大、涉及面之广估计不足。财务信息化包括预算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分包管理等等,在成本管理中又包括人工费、施工机械费和材料费,施工工地涉及的建筑材料种类繁多,并且需要预算员、材料员、施工员和财会人员等一起参与。因此,施工企业信息化有时往往能在技术、质量、安全和合同(进度)等方面取得较快进展,而在成本控制等财务信息化方面却困难重重。由于认识不足,在遇到困难时往往手足无措,财务信息化推行停滞不前。

  由于长期以来施工企业管理的粗放性,企业内部控制不力,致使出现对财务报表、账目篡改输入,另外编写报表,修改程序代码,越权操作舞弊等财务管理混乱现象,致使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财务信息化失去应有的效果,甚至带来误导、欺骗等负面影响。加之施工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程度低下,部分施工企业只是停留在采用电脑记账,还未实施各项财务报表的自动汇总生成,更不要说成本分析、盈亏分析和预测、决策使用功能;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致使职责不清、无章可循。因此施工企业在缺乏内部控制环境和会计电算化基础的情况下,却要推行财务信息化,往往事倍功半,不能正常有序开展。

  人力资源不足是施工企业的通病,尤其是民营施工企业,有时连国家规定的安全员、质量员都严重缺乏,更不要说财务人员,且部分财务人员往往是来自分公司、项目经理的裙带关系,文化程度低。施工企业财务人员普遍缺乏会计专业知识,上机操作能力差,只能忙于应付日常财务工作,习惯于手工记账方法。因此,施工企业中既懂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又了解工程施工过程且能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少之甚少,大部分财会人员需要长时间培训和继续深造才能满足财务信息化岗位的能力要求。人力资源的短缺是摆在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面前十分严重的问题。

  施工企业普遍存在自营和经济承包,经济承包又分上交管理费的全数承包和上交管理费后的利润按比例分红的基数承包多种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不同致使施工企业对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工程计量款支付以及财务风险管理的要求和侧重点均不同。因此,实施财务信息化需要的基础数据收集、核对和财务信息化的流程也应该分别对待,而现有的信息化软件不能满足诸如此类的具体要求。实际上,现有的信息化软件只是提供许多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块,但对这些模块如何根据实际情况上机操作缺乏切实可行的作业指导书,导致许多财务人员摸不着头绪,无从着手,对财务信息化工作产生厌恶和恐惧,致使财务信息化的工作效果和效率很不理想。

  施工企业有必要把财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考核指标纳入到公司与分公司或项目部的经济承包合同或协议书中,既明确分公司、项目部对财务信息化必须承担的责任和具体工作,且确定公司在经济投入和人员配置上的扶持政策;另外制定财务信息化的保密制度和在管理模块中设定信息获取和共享的分级权限,解除分公司经理、项目经理的重重顾虑,从根本上解决分公司、项目部对财务信息化工作的阻力和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

  只有制定财务信息化的工作目标、计划,并把计划逐层分解落实到人,才能把握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实际工作量,做到按需设岗、各岗位人员职责明确,确保对财务信息化工作的统一认识;建立以公司各级“一把手”亲自抓的财务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确保项目财务信息化组织机构的完整和具体工作人员的到位,强有力保证财务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保障财务信息化工作的持续。

 
 
当前位置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杏彩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