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大纲新增的440部分条目已经给大家更新完啦,从本期开始,学姐要带着大家逐一梳理334中的新增知识点!
在整体调整了大纲内容之后可以看到,目前的334内容主要以新闻实务为主,新增部分主要在于广播电视新闻实务以及网络新媒体实务,作为浙传考研er,广电新闻实务也是大家必须要掌握的部分,所以快点看下去吧!
根据大纲条目,学姐在从电视深度报道的概念、特点及要领三个角度展开之外,还会带大家扩展一下其他相关知识点~
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提出,新闻报道中的三层报道, 杏彩手机app下载,即对事实表面的直截了当的报道是第一层报道;发掘事实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的调查性报道是第二层报道;在事实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为第三层报道。
深度报道即是在第二层报道和第三层报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它强调更深入地挖掘题材内在和外在的诸多联系,在报道内容上充分拓展,多角度大范围展示事物的全貌和动态过程。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是指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通过对音响、画面、解说、字幕、现场同期效果声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对广播电视新闻的深度进行挖掘,揭示事实背后的真相的报道方式。
纪实手法的运用更加纯熟,并与新闻策划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当前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认识和新闻价值的判断形成一种自觉。
深度报道节目从形式上更为优化、美观,注重栏目包装盒编排,以广告插播和做宣传片的方式等来广为发布信息,设置悬念,吸引受众的观看。
更加注重互动性,欢迎观众参与和推理判断,开放性更强,节目的张力也能表现出来。
这是电视节目渐趋成熟的标志,通过栏目的连续性建立长期整体的效果,同时培养其固定的受众群体。
电视新闻记者进行深度报道时,通常是以新闻背后的信息为主要追求,而报道内容的主题所在则是重大新闻事件。因此,电视新闻记者要想将新闻深度报道工作切实做好,新闻选题工作十分重要。
具体来说,对于新闻选题过程,电视新闻记者应另辟蹊径,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通过新颖的新闻选题、新闻报道角度,加之对新闻事件各细节的深入挖掘,确保立足不同视角将新闻事件所包含的重大信息内容报道出来,带给广大观众一种通晓全局感的同时,帮助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比如,以老百姓为出发点,针对老百姓所广泛关注的问题进行报道,瞄准身边人们普遍关注的“点”,如事件、问题、热点、焦点、疑点等,以此为新闻选题进行分析或答疑解惑;再如,地方性内容也是一个较好的选题,以地方性为立足点,之后在题材广泛性方面拓宽,也能达到深度报道目的。
新闻深度报道通常可以将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全面体现出来,同时从细节捕捉角度入手,确保其可以系统的将事件情节统一起来,给观众带来整体性的感受,同时将人物特征等因素充分体现出来。
在开展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采访工作之前,采访者要对目标受访者基础信息进行全面了解,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分析和研究目标受访者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初步了解后,寻求采访工作的突破点,打开受访者心理防线,有助于采访者和受访者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获取新闻报道所需信息,进而提高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采访工作的综合质量水平。
在实际采访工作中,采访者要善于倾听,学会控制追问的频率和时机,结合实际采访进度和采访情况,合理进行提问,站在受访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以受访者情绪和心理体验为核心,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进而及时获取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所需的新闻信息,提高采访工作的综合效率。
电视新闻记者进行深度报道的过程中,不应过分堆砌新闻事实,同时也不能只是就事论事,具体来说,电视新闻记者深度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应清晰阐述新闻事件各方面内容,与此同时,要注意新闻深度报道的传播力,如此才能确保深度报道目的有效实现。
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电视新闻记者以新闻事件为立足点,与当下社会大环境充分结合,通过相应评论的适时发表,借此来升华新闻事件,使新闻深度报道所具备的社会舆论导向功能充分体现新增大纲334解析(一)丨广播电视新闻实务来啦!,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及发展过程良好舆论氛围的营造提供有利条件,如此一来,不仅能确保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深度有效增强,同时电视媒体舆论监督及导向等作用也能充分发挥,推动电视新闻及新闻记者所具备的社会责任得以充分彰显。
电视新闻记者结合叙事和评论的过程,可先从客观角度阐述事件过程及真相,之后与观众共同分析受众所要反馈的信息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将自身情感及思想融入其中,从自身出发来评论新闻事件。
在当前社会迅猛发展的新媒体,极大程度上方便了电视新闻记者获取更多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因此,电视新闻记者针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进行采写的过程中,可通过网上浏览的方式,要高效开展新闻事件各种素材的搜集工作,在此基础上基于自身深入采访为出发点,对各种素材真伪进行辨别,之后根据新闻的选题及主题,将最具新闻价值的素材信息筛选出来。
新闻深度报道过程适当选用新闻背景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良好的解释说明效果,同时新闻背景材料也属于新闻深度报道中的重要构成内容,在电视新闻记者科学应用背景材料的情况下,能确保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众多亮点充分凸显,更重要的是也能有效激活广大观众的收视兴趣,进而借助背景材料的渲染,逐步呈现出具备深度和广度的新闻报道效果。
相对比较而言,新闻报道更容易直观的使观众了解事件信息,观众在进行文字性新闻阅读过程中,其对思维转换能力要求较高,简单理解即是能够将文字内容有效还原到新闻现场,包括继续吸收其他新闻信息。整个过程中,信息传递包含多个复杂环节,整个过程中,信息消耗总值将得到全面提升。
但电视新闻则可以采用摄影、摄像等技术,直接为观众还原现场,给人一种一目了然的直观感受。以形象性特征为核心,在充分搜集影像信息基础上,为达到预期“保真”效果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与文字报道相同,均具备相应的“再现性”功能,简单理解即是其可以将重大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充分体现出来。
虽然电视新闻不属于艺术摄影管理范畴,但新闻深度报道不能只是关注事件真实性单一内容。新闻记者要确保自身拥有独立报道视角,不断感受新闻的魅力,进而对影像内涵进行全面思索,因此来获取观众的强烈认同。
记者在采访现场,利用摄影技术等开展相关研究活动,对代表人物的衣着外貌、说话方式、个人性格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对事件的本质瞬间进行有效获取,使观众能够全面了解事件形成原因及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
围绕某一个影响范围较大的新闻事件,对其新闻人物进行全面分析,尝试从不同角度入手,利用跟踪式报道方式,使观众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了解新闻事件的实际发展状态。
采用较为系统的新闻思维方式,对核心问题开展深层次分析活动,使扫描覆盖率达到预期目标要求。此种大范围的宣传势必引起社会范围的有效关注。
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跟踪式报道,而后找到全新入手点,在较为强烈连锁反应作用下,达到最佳的报道效果。
偷偷告诉大家,浙传的研究生课程中有一门就是深度报道!尽管现在已经处于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但是深度报道仍然是不可缺失的,也是浙传十分重视的素养之一,有过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学可能对此更加熟悉一些,其他同学也不要怕,直接背就完事了!
景别的概念相信很多跨专业的同学听起来会比较陌生,虽然知道是什么,但具体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特征,却还是答不上来,别怕,学姐这不就来了!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的大小和范围。景别的取决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实际距离,二是指所使用镜头焦距的长短。在拍摄角度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摄像机与被摄物的距离或改变镜头焦距,都可使景别发生变化。距离越远或焦距越大,被摄物越小,景别越大,反之亦然。
景别的处理,是在电视摄像中的一项重要的造型手段。它是摄像师根据所要表现内容的不同,对拍摄对象在画面中出现的范围大小进行的选择和取舍,从而实现造型意图。
不同的景别,表现的是不同的视野、空间范围、视觉韵律和节奏。与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画面相比,景别的作用主要突显在它能更直接地表达拍摄者的意图,将那些与主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内容删减或者削弱,使得观众能对面画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更直接的了解。而更重要的一点是,画面景别的单独存在、前后排列、段落组合等的有机运用将形成一定的造型效果和视觉效果,这也是在屏幕视觉形象中,电视片风格的重要体现之一。
在实际操作中,摄像师可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目的,把那些次要的、繁冗的部分去除,保留那些本质的、重要的能够引起观众充分注意的画面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景别的选择,就是摄像师叙事方式和对故事结构方式的选择,是摄像师创作思维活动的直接的表现。不同的景别,往往意味着不同的视野、气质、和韵律节奏。
远景是电视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远景视野深广宽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如莽莽群山、浩瀚的海洋、无垠的草原等。远景的特点是开阔、壮观、有气势和抒情性。
拍摄时要注意调动各种手段表现空间的深度和主题效果。所以在拍摄远景时尽量不要用顺光和逆光,而要用侧光或侧逆光,以形成画面层次感和空气的透视效果。由于远景所表现的内容较丰富,有抒情性,因此拍摄时要有足够的长度,运动速度不宜太快,以便为后期制作提供条件。另外,拍摄远景要注意线条的走向,如公路的方向、河流的走向等,并使线条在画面中延伸最长,使画面更美更壮观。远景一般作为电视的开头和结尾,或作为过渡镜头,所以远景一般无明显的主体物,参考长度10秒。
全景主要是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或人体的全身,同时保留一定的环境和活动空间。全景和远景相比,全景有明显的中心内容和结构主体,向观众交待被摄对象及其所处的空间位置。
全景还能够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观众可以根据人物的活动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由于全景景别的特定性(处于远景和近景之间),容易拍得单调呆板,因此拍摄时应尽量调动各种手段,如选择拍摄角度,尽量利用前景,选择侧逆光,使画面活跃而有生气,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层次感,参考长度6秒。
中景是表现场景、物体的局部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画面,它比全景更重视具体的动作和情节。
拍摄物体时,一般表现其有典型意义的部分,即能反映总体特征的部分,如拍摄人物时,可通过人物的视线、人物的动作线、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来表现主题,所以中景常被用作叙事性描写。因此,拍摄中景不仅要注意构图美,还要对故事的主题、镜头的内涵有充分和深刻的认识。
近景是指表示物体局部或人物胸部以上部分的画面。与中景相比,近景画面表现的空间进一步缩小,画面更趋单一,环境及背景的作用进一步降低。通过正确用光,近景应拍摄出人物的体貌特征及物体的质感,同时通过人物的神态、眼神探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拍摄时除了正确地运用光线,还要注意画面中形客观性。否则,只要有一点瑕疵,就不能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特写是表现人物肩部以上或物体某一细部的画面。特写画框更进一步接近被摄体,常用来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和物体局部细节。因此,特写更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物体的质感。
由于特写在画面中排除了一切多余的形象,从而强化了观众对所摄对象的认识。特写还有音乐中的“重音符”、文章中的“惊叹号”的作用,往往会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冲击。拍摄特写时,构图应力求饱满,尽可能地突出要表现的某一细部;更要注意掌握好正确的曝光和精确的聚焦,还要注意运用好光线的方向。由于特写所具有的特殊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运用特写时一定要根据剧情的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
这部分内容看似更偏向于实务,并且不太像浙传以前的真题风格,但大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既然今年出现在大纲新增内容中,就说明浙传逐渐拾起了对这部分的重视,即便很难在考场上考察大家的实际操作,但是这些基础概念还是很有可能考到的,必须要掌握的哦!
构图,简单来讲就是一个将杂乱无序的要素组织成一个具有艺术性整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锻炼思维与提高审美的过程,在电视新闻中,构图也是很重要的哦~
静态构图是电视摄像中一种基本的构图形式,以固定摄像的方法,即机位固定、镜头光轴、镜头焦距,使运动对象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
要构成静态构图,必须要符合以下条件:①机位和被拍摄的对象均不作空间位移,并且被拍摄的对象要保持位置基本没有变化;②拍摄过程中景别不变焦;③构图结构保持不变;另外,要完成电视摄像的静态构图,还必须要使主体突出、线条活用、造型巧用。
通过电视摄像静态构图,人们可以观察到被摄对象的性质、形状、体积、空间位置等,还能观察到人和其他生物的神情以及心理特征,同时还具有象征作用,例如电影《黄土地》中的石碾,便通过静态构图象征了社会停滞不前的现象。
动态构图同样是电视摄像构图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以摄像机动的方法,使电视摄像画面中的被摄对象和画面结构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制作动态构图可以使摄像机位不作空间位移,只是被摄对象移动,或者摄像机位位移,被摄对象静止,又或者摄像机位和被摄对象同时发生移动,以上三种方式都可以得到动态构图。
形状是人们接触和观看各种不同物体第一眼就能看到的,在人们还没能看清楚物体的细节时,便已经能看到物体的形状。例如,观看一间屋子的时候,能看到它是方形的;看太阳的时候,能看到它是圆形的。通过不同的形状所能展现出来的不同的画面,都能给观众带来很直观的认识。在对电视摄像进行构图的时候,要善于发现一些有趣的、直观的形状,将电视画面渲染得更好。
在人们日常所能经常接触到的物体中,线条是必不可少的。线条能够反映物体的各种形态或者形状。在构图上进行线条安排,要考虑应该适用哪种线条、线条是否美观、是否断裂、是否对称、是否上下呼应等,常用的线条结构有横线、垂线、斜线、曲线等。
光线就是在电视摄像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布光,使画面构图得以成像。在构图中,光线具有较大的作用,可以展现时间环境、突出被拍摄的主体、创造氛围、突出画面的立体形状和空间感。
人们现在所看到的电视画面都是五彩斑斓的,这就是色彩在构图中所起到的作用。色彩主要包括色别、色纯度、色亮度三个特征,色别就是各种物体的颜色,如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纯度就是色饱和度,表示颜色纯正的程度,色亮度便是色明度,是指不同颜色或者同一颜色在不同光线照射下的不同明暗程度。色彩是否运用恰当,关系到画面的真实感、感染力以及观众的直观感受,在对色彩进行合理运用时,要注意色彩的冷暖、动静和组合。
质感是不同的物体所展现出来的不同的感受。物体既有粗糙、光滑的结构,也有镜面、透明的结构,合理运用光线、色彩以及选用合适的拍摄角度,才能更好地体现物体的质感,突出画面的感染力。
立体感和运动是构图在三维空间中的体现,通过立体、动态的画面,电视画面从二维转换成三维,让观众能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构图的艺术感,同时通过运动物体的轨迹线给人产生强烈的心理作用,使观众更容易理解电视的节目内容。
在实际拍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静态构图和动态构图的特点,根据拍摄内容和拍摄对象的不同,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展示静态物体的静感,动态物体的动感,动静结合产生强烈的画面效果。
例如,拍摄太阳升起的画面时,以静止的大山为前景,以大山的静止衬托太阳的运动,再带上变幻的雾气的云朵,这样的构图画面感强烈而和谐。
所谓主体,就是在电视画面中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而陪体是画面中主体的陪衬,用以烘托主体形象。画面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通过构图设计和构图内容,协调画面内各对象之间的关系,明确画面主体,合理构图。其不仅能点明主题,分清主次,还能快速吸引人的眼球,提高观看者的兴趣。
例如,某些需要拍摄主角的镜头中,利用近景、特写、背景虚化等拍摄手段,采用跟镜头的方式,将主角置于画面中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C 位。主体不一定要占用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在一些背景较为复杂且占用面积较大的画面中,主体所占面积较小,可以通过聚焦、特写等方式展示主体,对主体的神韵和内涵进行重点渲染,同样能吸引观众视线,使之成为构图的中心,主次依然分明,画面感更强。
均衡是摄像构图的基本规律之一,是产生稳定感的因素。结构的均衡不是平分、也不是四平八稳和绝对的对称,而是要利用画面的合理分配打破较为呆板的局面,让画面中的各个被摄对象能相互呼应、对照,以此达到有机动态的平衡和稳定。在结构的均衡上,要学会取舍,在大量的背景下,要寻找能够突出主体形象和艺术效果的最佳位置,可以通过物体形状的大小去均衡构图,也可以通过远近、静态和动态的物体使画面达到均衡。
色彩的均衡是指画面上的不同色彩面积分布能够满足摄像构图分清主次的基本要求,避免出现生硬的色彩等量,对称、杂乱无章的色彩分布。不同的色彩搭配,给人的感受也不同。人们可以根据主体的颜色,选择相对的色彩背景或陪体,突出主体以达到色彩的均衡,使画面整体效果鲜明,还可以采用“黄金律”处理画面色彩的均衡。
在构图中,人们经常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体,常见的有虚与实对比、大与小对比、明与暗对比等。
对线条的提炼、选择和运用是电视摄像构图的重要任务。线条能激活画面情绪,给画面带来感情,在利用人像效果拍摄时,线条作为前景的虚化引导,可以突出主体形象。例如,在拍摄汽车行驶的画面中,汽车行驶在一条笔直的路上;还可以应用消失点,让公路在视觉上仿佛没有尽头,让画面更具有深意。
在拍摄过程中运用造型可以增加画面的美感,但要注意避开使用过于规则、老套的外形。目前常用的有字母形构图、符号型构图等。在运用造型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到点、线、面之间的结合,要利用被摄对象,以点连线、以线连面,使画面展现出和谐、均衡的整体感,美化画面、提升质感。
关于电视摄像的构图艺术真的看起来就让人蠢蠢欲动,恨不得扛上相机去实操一番!同学们要先把这些基础概念记住,无论如何先战胜考场,说不定明年就可以一起在浙传拍拍拍啦!
[4]朱亮.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方法、特点及类型[J].电视指南,2017(20):222.
好啦,今天的大纲梳理就到这里,距离考试越来越近了,宝子们在复习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查缺补漏呀!祝大家都能稳稳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