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媒信息科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媒介开始了一场新的变革与融合。尤其是随着“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媒介融合真正实现了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并逐渐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主题和信息传播(包括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媒介融合不仅对传媒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也给科技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新的问题、变化与要求,将在多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拓展科技传播值得我们认线 媒体融合:多种媒体在新技术环境下结合与共存
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与数字技术等多种现代化传播技术也快速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普及运用。这些新的传播技术使当前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明显加快,成本大大降低,传播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尤其是网络与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传统符号整合在了一起。网络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提供了新型的传播平台。
在当前科技条件下,我们通常所指的媒体终端主要包括手机、台式电脑、移动电脑、数字电视、楼宇视屏、户外电子广告屏等。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对以前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整合,产生了一些融合性的传媒手段,主要包括网络视频、网络期刊、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这些新型的传播方式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广使用。以信息传播技术与数字技术为主导的媒体融合,除了对传统的几大媒体进行整合以外,互联网也通过对自身技术的运用,开发出了网络论坛、博客、播客、SNS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型传播渠道工具,这些新型的传播渠道受到大多数年轻人的青睐以及热烈追捧。
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催生出形式各异的新型媒体,而且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
同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都是借助数字技术和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尤其是网络、数字传输技术等。目前阶段我们所使用的新媒体大多都是作为一种虚拟平台,为信息的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辟了新渠道。“在这个新的商业模式中,信息的传播渠道由电信的运营商提供,而信息本身由新媒体提供。虚拟平台不只是通讯公司建立的,他们只是修通了信息高速公路,让这条高速公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是那些能够提供新闻和综合信息的媒体,尤其是跨国媒体,如雅虎(Yahoo)、新浪(Sina)等”。当前已出现一些新媒体和电信运营商通过这种商业模式相互融合的案例,例如新浪网和中国电信的相互合作,还有中国移动持股凤凰卫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所带来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已基本成型,这将会成为未来媒介融合发展的新趋势。目前,尽管不同模式的媒体融合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还是应该对其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1]。
媒体融合带来的不仅仅是媒体传播技术以及媒体机构之间的变革,媒体融合同样不可避免地将对科技传播方式、传播效率、受众接受乃至传播内容等多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科技信息传播的多媒体性主要指通过互联网这一传播平台,综合多种数码产品设备提供的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功能。多种媒体的融合不仅保证科技信息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还使得科技工作者更加方便地针对某一传播主题,综合多种媒体传播手段进行多方面的传播。同样,受众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途径获取科技信息,多方面、直观生动地了解与掌握科技信息,实现科技传播的综合效果。在科技信息的综合性和丰富性方面,网络媒体和其他新媒体也是占有优势地位。互联网络可以无限拓宽信息存储和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它拥有海量存储科技信息的功能,公众能够利用搜索引擎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从复杂多样的科技信息中获取并引用,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技术将信息进行快速、准确地传播,信息内容丰富而具有综合性,并便于检索和引用。这些都为科技传播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媒介融合极大地提升了科技传播效率和信息传播速度。“借助于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科技信息的即时上传和即时接收,大大减少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占有的时间,提高了传播效率,而且还加快了异地科技信息的交流速度,使科技工作者能够及时地更新科技信息的内容,了解科技信息的最新发展动态,发表自己的相关主题的科学见解”[2]。新媒体对科技信息传播效率提高的推动作用不仅仅只是针对科技传播的主体,作为传播客体,广大的受众,同样也能随时随地的接受科技信息,主观能动的去选择和接受自己喜欢或者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传播主体和客体两者传播效率同时提高,才能展示出媒体融合对科技传播效率的巨大作用。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科技的更新不再以年、月、日来作为计算单位,而是以时、分、秒来计算。因此,在科技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时效性。
媒体融合改变了现代传媒信息的传播手段,缩短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传统的大众媒介进行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传播,缺少互动。而新旧媒体融合以后就变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模式,传播主体不再是仅仅提供少量、单一的信息,而是给受众提供一个可以选择传播内容的广阔空间,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同时,新媒体以其技术优势对受众目标进行细分,满足不同受众提出的不同要求,改变传统媒体量化生产的模式,转为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当今的科技传播要积极利用媒体融合的优势,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受众,影响更广大的受众人群。
当前科技传播的媒介技术融合趋势逐渐加强,通过全媒体平台进行科技传播成为一种必然。在媒体融合的新传播环境下,想要拓展科技传播,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新媒体科技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和接收的方式。作为科技工作者,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想要在新的媒体环境下顺利地开展好科技传播,就应当摒弃单纯依靠传统媒体来完成传播内容的想法。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媒体工作人员在思想观念上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将科技传播与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紧密结合起来。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科技信息的消费需求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科技传播开始出现娱乐化倾向。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科技传播理念,积极对其进行理念和模式上的创新。例如探索频道Discovery就模仿体育频道“娱乐+体育”的模式,开拓“娱乐+科学”的科普影视新作品形式,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作为科技传播,科学性不是唯一要素”[3]。我们只有突破原有传统传播思维的束缚,才能开创一个新的科技传播思路。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媒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部分传播技术、工具、以及传播方式都是建立在互联网络技术基础上的。得益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科技传播的方式与手段更加丰富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科技信息传播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传播技术的变革与更新,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传播媒体进行技术改造、增加传播手段、拓宽传播渠道等。另外,互联网通过技术手段将各种传统媒体的优势集合在一起,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因此,我们在今后进行科技传播时,要善于运用新技术、采取多种媒体综合方式来收集和传播科技信息内容;要学会善于使用各种表达形式,例如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综合起来进行制作和传播。近期有些科研论证、演示,科普宣传就利用三维动画、3D视频技术,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视觉感,缩短了人们心理距离感,受众更加容易接受与理解。
过去在科技传播时,信息的传播者较少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传递的科技信息对于受众而言往往内容晦涩,难以理解接受。在媒体融合新的传播环境下,科技传播在传播方式与内容方面应该适时而变。要对受众本位意识进行强化,坚决遵守科技信息传播的贴近性原则,确保科技传播的信息通俗易懂,便于
由于科技传播主要面对的是公众,因此,想要达到精准地传递科技信息与科技知识的效果,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必须以公众的偏好和接受能力作为选择科技信息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的标准。在科技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作为传播主体的记者、编辑首先要尊重事实,在科技信息的编写过程中要贴近读者,写作的内容要设法让读者感兴趣,要有新意,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把信息传达给读者。在科技信息的创作过程中,科技传播者也应在内容表达上实现多元化、多样化。从而精准地做好科学知识的传播、阐释工作,让读者和公众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科技信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在传播方式上,除了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还应提高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使用频率;在使用文字、图片来传递科技信息之余,还应通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丰富科技信息的传播内容,增强其生动性、形象性,从而收到较好的科技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当今媒体融合趋势和媒介发展新格局不断丰富和改变着科技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媒体融合有效推动了科技传播方式的变革,新媒体技术的突破和媒体间的多种融合不仅使科技传播在技术上有创新表现方式,而且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使科技传播在内容上也有着量和质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进一步更新科技传播观念,不断拓展科技传播渠道,综合运用新的传播方式,强化受众意识,采用生动通俗的形式传播科技信息内容。进而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技知识与科技素养,为促进科技进步与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做出较大的
[1]李立波.媒介融合建设多科技传播平[J].科技传播,2010(02):206.
新媒体(NewMedia)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技术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或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和用户进行交互式的内容传输,并获得用户反馈。随着科技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最常见的信息传播媒介,通过这些媒介,人们可以分享、评论、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这些新媒介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推广体系落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不通畅,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农业科技推广是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农业走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条件下,不仅需要及时准确的技术服务指导生产,还需要产前的农业投入品信息、产后的农产品储运销等一系列信息服务。因此,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了一个针对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灵活、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传播面广的传播平台,这必将对传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造升级起到推动作用。
新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等传播媒介,将大量先进的种植技术信息、及时的产销供需信息等集合到一个传播平台,以其独特的交互式传播功能,高速地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给种植户并获得反馈。下面以微信公众号为例说明新媒体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当今最普遍的现代通讯工具—智能手机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教授农业科学技术,服务农户千万家。结合各种形式的农业推广活动进行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宣传,有效提升信息的传播范围。
组建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微信创作团队,蔬菜、大田作物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筛选、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市场供需、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信息。信息内容应当充实、严谨、科学,通俗易懂,具有专业性和科普性,能切实指导农户生产。
在微信公众号之前,了解农户需求的内容,收集拟写技术知识。在公众号以后,定期将农民需要的技术知识在公众号上,并通过关注者回馈和留言等方式收集意见,改进和补充信息。
应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农业科技,是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手机、动动手指即可获得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改变了过去落后的农业科技推广手段,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由过去的点对点变成了现在的点对面,扩大了现代农业的服务对象。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也可以由以往一对一指导变成现在一对多,提高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尽管新媒体技术在农业科技推广上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首先,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新媒体的传播内容需要严格把关,所的内容必须经过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采编,才能正确高效地指导生产,才能逐步地建立新媒体不低于传统媒体的信誉度。其次,农民用户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对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接收缓慢,影响和制约了新媒体在农村的传播。
新媒体技术,特别是移动智能设备,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手机进入了广大农村的寻常百姓家庭,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会使用微信聊天和通过手机获取知识、信息。但是受到思想认识和经费投入方面的影响,新媒体技术传播农业科学知识还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建议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能够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依托农业推广部门和科研机构,建立农技推广以及农业科学知识普及的微信公众平台或者微博,定期为广大农民朋友推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同时还可以实时供需等信息,让新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三农。
[1]范建.媒体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2]闫芝莉.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探讨[D].保定:河北大学,2013.
[3]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前言: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步入新媒体时代。我国近两年新媒体发展迅速,以互联网及移动无线网络为传播平台,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无线设备为终端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新媒体正在被大众普遍认可并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学习交流习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科技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手段发生重大变革中,在超高速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基础上,如何深刻改变科技服务发展技术环境及条件,降低科技服务成本,提高科技服务效率,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推广科技网络服务,将新媒体打造成为政府与企业、民众沟通交流的平台和重要渠道,值得思考。
新媒体指的是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信息传播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不断丰富而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新型媒体。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手机、高清电视、互联网和多媒体信息互动平台等。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量大,影响力强。新媒体采用电子化模式,信息存储量更大、时效性更强,同时新媒体大大突破了地点和没备的限制, 极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受众量。近期,新媒体对美国网络外交动向的传播以及西方对互联网管理的加强均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2、受众数量多。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超过20亿,手机用户已超过50亿。201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从用户规模上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媒体第一大国。
3、信息传播快。同传统媒体不同,人们想得到一个消息不用在固定的地点、用固定的设备,很多新媒体不受设备和地点的限制,特别是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人与人的交流范围、速度和频率大大提高。Facebook与米兰大学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任何两个陌生人要建立联系,平均所需的中转联系人并非6个,而是4.74个,这也颠覆了著名的“六度分割理论”。一条微博经转发就可能在几秒钟扩散到成千上万人。
4、互动性更强。由于技术不断进步,新媒体的操作更为简洁、展示方式更直观。随着网络在新媒体设备上的广泛应用,使得新媒体使用起来地点不受限制,易搜索,检索效率高。以云服务及苹果 SIRI 语音功能为例,新媒体还具备了随时随地储存、复制和查找信息的功能以及语音识别获得信息的功能。埃万斯在预测未来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趋势时提到,到2020年,3分之1的数据将通过云端进行存储或传播。全球云服务营收将每年增长20%。2014 年创新和云计算方面的IT支出费用将超过l万亿美元。他认为,第五大技术趋势将是社交网络的发展和无缝连接。在未来十年内,任何人将能够在任何地方的任何设备上播送信息,从而提供史无前例的透明度。
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和手段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也是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当前,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科技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对以提供知识型服务和高附加值服务为特征的科技服务业需求增大。与之相伴的是,国家和社会对科技服务企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也逐渐提高,特别是国家对创新型科技园区以及航空航天科技服务产业基地的大力建设与支持,使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拥有更充足的推动力。
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政策对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已有一定规模。2013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额为217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7.8%;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02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7%。2013年全国共有R&D人员约40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3万人,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企业规模也从中小型逐步向综合型集团企业发展,越来越得到国家与政府的重视。
目前,我国各科技服务业聚集区内现普遍拥有科技产业园区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综合性创新支持与服务机构,以及各种专业性和专门性的科技服务机构,这些都有利于较快地发展并顺利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近年来,政府更加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积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并增加相关资金、政策的扶持力度,而且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制定了全面的实施计划。
1、集聚效应不够突出,产业链服务有待完善,科技情报信息化程度低。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规模较小,产业链条发展不够完善,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往往会形成个别企业或以某项技术带头,但不能形成相互扶持的产业链,影响科学技术的传播。此外一些产业园区在规划和企业入驻时又出现行业布局不集中,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弱,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等。这些都是因为信息化程度低,产业园区、企业之间缺少信息交流途径,信息传播滞后,将导致科技服务业关联带动能力差,服务效率不高,产业集群发展受限等问题。
2、公共信息资源平台有待建立和完善,现代网络化程度低。科技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建设支持科技机构发展的新媒体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已经成为迫在眉睫。我国加入WTO后承诺对服务业市场逐步开放,国际著名的科技服务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将对国内科技服务业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在发达国家,同类行业已经完全实现网络化。国内科技服务机构服务手段比较落后,方法单一,工作效率低,信息库信息量少,缺乏对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科技服务水平,需要解决科技服务行业网络化道路中存在的不少障碍。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构越来越多的传统事务向自动化、网络化转变。办公自动化就是采用网络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或政府的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或政府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一个企业或政府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的程度也是衡量其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标准之一。
习总书记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后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地指明了新形势下深化改革的方向、目标和思路。科技服务也应在新形势新媒体的推动下,从更深层次释放发展原动力。
1、有助于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科技服务。科技服务网络建设不仅能够使科技服务流程简化,提高服务效率,而且为科技服务过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和迅速的信息传递通道,并且促使科技服务信息传递体系由以往的多层化、垂直化向扁平化转变,促进了与社会、企业、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换效率;同时也促进了科技服务各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减少环节,缩短时间,提高效率。由于网络具有容量大、速度快、易扩散、低复制成本的特点,因此科技服务网络的建设能够减少科技信息的传递成本,对科技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及科技服务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2、有助于打造科技信息传播新阵地。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新甚至颠覆了信息原有的传播模式,分散化、多渠道传播成为一大趋势。面对略显滞后的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与不断扩张的科技信息、科技政策、科技情报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传统媒体和传统信息传播途径的基础上,对传统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去糟粕、取精华,积极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等新技术,创新优化科技信息传播的流程以及科技信息管理的方法,以期建立一个面向科技企业、科技人才等各类用户的智能化、人性化、高效化的科技咨询在线服务网络,提升服务效率与管理效率,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3、有助于推进与科技企业、科技人才的互动。由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可发送语音、文字、表情、图片、视频、地理位置等各种信息,表现形式活泼多样,为信息的传达和表达提供了多种方式。据统计,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发1条新闻线%左右。新媒体微博大约有其粉丝总数的10%至50%的人能够看到。微信由于是点对点的传播,可以基本保证发布的消息有80%以上的人会看,这样一来实际传播面就更广,能够真正传递正面真实有效的信息。开通这样的科技服务平台,有助于推进与科技企业、科技人才的互动,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4、有助于扩大科技服务的舆论影响。自2011年初,微信进入大众视野至今,经短短两年的迅猛发展,微信用户已经突破 3 亿人,直逼拥有 4 亿用户的新浪微博,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微信和腾讯、新浪等新闻媒体以及手机通讯录、朋友网、QQ 好友(群)、位置社交(附近的人)等人际关系圈的互通,未来的微信将可能成为用户最为重要的“手中的名片集装箱”、“可移动的信息中心”、“有价值的沟通工具”,并由此相互链接而形成无数个密集分布的圈子网络。科技服务打造新媒体服务网络,对拓展新的用户人群,传播科技服务的舆论影响,拓展科技服务受众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科技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初步形成了省、市、县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科技服务机构,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的业务定位和发展方向,使各类机构错位协调发展。为了吸收发达国家同类行业实现网络化的经验,更好地应对国际优秀的科技服务机构的竞争,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分享、开放、互动”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通过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都能够“随时、随地、随身”登陆访问使用。通过新媒体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实现各科技服务资源共享,保障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使得各机构更加特色化,更加专业化,逐步构建成为新的科技服务网络。
依托各科技部门政务网站,积极整合科技服务资源、及时丰富科技信息内容、科学设置栏目、不断开拓创新,与其他新媒体手段互联互通,打造了具有科技特色的多层面科技服务门户网站。设置便捷实用的网站功能,全方位涵盖了各类科技信息、科技政策、科技情报和网上办事等科技服务功能,同时,以图文、Flash动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企业及个人提供通俗、实用的科技服务指引,科技服务宣传内容。
《人民日报》在《新媒体猜想》文章提出的“8个猜想”的第一条就是对“微信政务信息发布新平台”的分析,文章认为:“在可预见的新的一年中,微信会成为政务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将比其他渠道更快、更有个性,获得公众的认可和网络舆论的认可度也会更高。可能对我国社会舆论格局产生杠杆效应”。通过微信公众号,企业及科技人才可以自主浏览各类科技服务信息,实时与科技服务人员进行在线交流,随时随地享受最为优质、丰富、高效的科技信息宣传服务。力争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科技信息服务。基于微信平台显著的拓展能力,越来越多便捷易用的科技服务功能也将会被收入到这个移动科技服务利器中。
微博,名“微”,力不微。这种新型网络媒体,从诞生到风靡全球,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在中国,微博用户数在2010年底到2011年6月的半年时间内,由6311万增长到1.95亿,增长了208%。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微博用户已突破4亿,而微博用户每日发布的信息量已近2亿条,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更新最活跃的信息源和舆论场。当前,在科技服务中,科技企业及公众最关心的是科技信息、科技情报的积极共享,最急需的是科技政策、科技措施的切实公布,最关注科技服务内容的及时通知。科技服务微博正是可以用最快速优质的资讯服务,引导科技企业及公众正确了解政府政务、参与互动,促进和谐、优化科技服务软环境。在科技服务微博的运营过程中,与粉丝沟通交流应遵循“三及时”原则:政策文件及时公开,服务咨询及时响应,答疑解惑及时有效。
手机应用是移动互联网网络化新媒体的一支新生劲旅,它是依托手机媒介,传播大容量多媒体信息,方便用户浏览的信息传播平台,因其方便易用,又被誉为“拇指媒体”。因为便捷性和更丰富的用户体验,在用户获取信息的作用中手机应用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目前主流媒体(电脑);而在未来,用户首选手机应用的意愿会更加强烈。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政府已经开发了50多个智能手机应用和移动网站供大家日常使用,比如飓风防灾减灾应用程序,辨别你拍摄的植物、动物属于哪一种的科普信息应用程序等等。目前在线运营的《深圳政府在线》就是为满足广大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特别开设的深圳人民政府移动手机应用,部分功能如:便民服务、信息公开、互动交流、深圳介绍、智慧搜索等。科技服务的手机应用程序也应该打造成同时实现电子政务、公告通知、科技信息查询、政企政民互动等多项功能的智能应用程序。
内需与内虚的并存。媒介对农业科技传播处于“内需”和“内虚”的尴尬境地。根据对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传播媒介的使用情况所作的调查资料显示,在欠发达地区,55%的村民渴望通过媒介传播农业科技知识、脱贫致富。与这种强烈需求相对应的现状是,媒介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弱化,这种弱化首先是数量上的不够。目前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仍然主要依赖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但报纸对农业科技传播不容乐观,来自《2007中国科普报告》指出:党报科技新闻报道占版面的比例为7.5%,晚报仅为1.9%,科技报的比例最高,为25.3%,显然关于农业科技传播的比例更少。在这种大环境下,尽管欠发达地区地方报纸是农业科技传播的主战场,但农业科技报道平均占版面的比例仅为9.4%。这种传播容量的不够同样反映在电视上,农业科技节目少,播出时间短,在对农林科技信息媒介来源的调查中,中央电视台的7套《农广天地》、浙江公共新农村频道、中央电视台7套分别排名前三位,而7套是央视唯一的半农频道,在中央电视台400多个栏目、日播出近270小时的节目中,对农节目栏目总数不到10个,日播出不到5小时。浙江公共新农村频道是专业的农业频道,在浙江省9个频道近230个小时的120多个节目中,对农业科技报道不到5个节目,日播出不到2小时。较小的播出量与浙江欠发达地区农村市场有着较大的落差。其次是质量达不到要求,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农民。在对媒介农业科技传播满意度的调查中,不满意的占54%。
核心路径与周边路径的错位。目前媒介对农业科技传播是以核心路径接受方式展开的,采取专业性较强的科教片和记录片或讲座等形式进行传播,反映了媒介主观上的美好愿望,希望农民能使用核心路径方式接受与处理科技信息,对其进行积极思考并根据已知道的信息对它加以权衡,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实际情况则恰恰相反,农民对科技信息的接受更多是依赖周边路径,而非核心路径。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了70%左右,农民知识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具有十分突出的信息接受制约性,对信息接受与处理只能使用非详尽分析或缺少严密思考的周边路径。另据对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传播媒介的使用情况所作的调查发现,在新闻节目、农业科技知识、娱乐节目和其他节目的多项选择中,农民关注内容的排序分别是:第一位新闻节目,第二位娱乐节目,第三位农业科技知识。这些数据间接证明了农民对科技信息缺乏主动的接受性,对科技信息的接受更多依赖周边路径。
媒介供给与农民需求脱节。需求决定供给,农业科技传播取决于农民的需求。但欠发达地区媒介更重视“科技信息”,而不是“农民需求”,导致媒介的农业科技传播与农民的科技需求脱节。媒介这种一厢情愿式的传播,一方面使所传的科技信息无的放矢,另一方面,受众急需的科技信息却求援无门,媒介不能充分实现传递科技信息与教育的功能。目前媒介的农业科技传播主要集中在粮食等基础农产品产量的增产技术上。但农民更关心的是科技能否带来基础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增产后农产品的加工、包装、流通的技术,同时更渴望了解经济作物的增收技术。显然,在欠发达地区的媒介农业科技传播中,由于农业科技传播未能及时跟进农民的需求,导致媒介要么不加辨别地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并非是农民“欲知”的农业科技信息;要么不加阐释地传播,使农民无法消除“应知”农业科技信息的不确定性,而一知半解地削弱了农民对科技信息“应知”的热情。
遵循资本逻辑。媒介在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中的缺位与其遵循的资本逻辑有着直接的关系。媒介从党报时代的“政府包养”变成了现在的“市场包养”。市场竞争法则使其认识到:媒介的生存、发展需要赢利,赢利更多依赖的是广告商的支持,失去了广告商的支持,也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机会。而广告商看中消费市场,尽管农村有8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但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消费水平等几大指标远远低于城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有的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农民有限的消费能力得不到广告商的青睐,农业科技传播自然也得不到媒介的厚爱。媒介只是把农业科技传播理解为一种宣传或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一种任务,不愿拿出更多的时间、版面,特别是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不愿增加投入,因此农业科技传播往往难以在数量、质量上得到保障,这种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思维极大地挤压了农业科技在媒介的生存空间。
缺乏倾斜性的政策支持。由于一直缺乏将农业科技传播作为公益事业推进所需要的相关政策支持,农业科技传播一直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在欠发达地区农民最喜欢的电视媒介中,还没有形成固定、专业的农业节目,无法培养农民的收视习惯。同时大多数农业科技类报纸和农业电视节目面临资金紧张的生存危机,使得媒介的农业科技传播缺乏追求生动、活泼的热情,制作比较简单、粗糙。电视的农业科技传播以传统的科教片为主,仅仅把从农业专家处获得的科技信息直接“移植到”节目中,报纸也只是呆板、枯燥、专业化地把科技信息写出来,缺乏人文关怀。
农业科技传播人才匮乏。媒介的农业科技传播缺乏一批既懂传播又懂农业的记者。影响农业科技报道的质量。
政府的支持。政府的支持程度决定了媒介对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视程度。政府的支持首先来自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媒介规划计划,制定政策法规,对农业科技传播力度大的媒介予以鼓励。其次构造、完善专业的农业科技传播媒介,采用财政补贴、成立专门基金等方式,加大对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资金、设备、人员投入,使农业科技传播的节目、报道固定化、精品化,媒介真正发挥了对农业科技的传播作用。最后,针对媒介中缺乏农业专业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这一状况,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媒介机构进行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媒介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素养。同时,政府指定在一些大学教育机构中开设农业科技传播专业,为农业科技传播培养专业技术力量。
媒介树立公共服务优先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当然要考虑经济效益,但是利润最大化被媒介放在首位,容易产生对农业科技的忽视。事实上,农业科技是一种公共技术,不仅以增加生产收入或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为农民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体现了长远的社会效益,它通过新技术运用实现整体经济增长,媒介最终也从中受惠。显然,媒介只有更好地体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媒介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思想和公共服务优先的观念,发挥媒介独特的传播优势,坚定长期坚持农业科技的传播理念。
媒介传播从粗糙型转向精致型。当农业科技信息通过周边路径处理时,更依赖科技信息本身以外的因素影响。这也意味着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其传播方式需从粗糙型向精致型转变,而转变依赖于注意力与亲和力的提高。如在语言上,地方媒介可用方言的优势传播农业科技;形式上,以地方性、趣味性包装农业科技信息;播出上,选择农民的最佳收视时段,努力培植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亲”。同时农业科技传播中出现更多农民的声音和身影,如邀请农民参与媒体的农业科技传播制作等,凸显“和”。
媒介发挥其辨别和阐释功能。对农民而言,只有当一项科技成果能满足其需求时,才会主动应用。因此,媒介要了解农民对于科技需求的水平和层次的分布情况。根据调查发现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喜欢环保节能型、省工节本型技术。
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传播中,媒介只是单纯的技术传播,忽略了与技术相关的配套传播。对上述三种因子的分析表明,媒介在技术传播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有偏传播”,才能使农民更好地掌握新技术的全部实质内容,即对技术进行辨别,对技术外的三种因子的阐述也是媒介应有的职责。媒介的这种职责在农业科技传播中以三种方式进行:直接偏向传播、间接偏向传播和重叠依赖偏向传播。①
直接偏向传播需要考虑投入因子。当科技投入费用过高时,农民的科技需求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农业技术在运用中往往表现出投入产出周期长、见效慢、成本高的特征,这意味着除了最明显的长期后果外,农民更容易关注费用低、见效快的短期作用,即农民对科技存在短视的问题。因此,媒介的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直接偏向费用。
间接偏向传播需要考虑风险因子。农业科技采纳具有风险性。间接偏向传播针对风险因素,媒介偏向与技术配套的服务信息的阐述,其内容包括建立农业风险补偿基金,解决农民独立承担科技风险,或开办农业生产和科技应用保险,转嫁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和科技应用风险等。
重叠依赖偏向传播关注惯性因子。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取决于资源重叠率,资源重叠率高的技术农民容易接受。因此,在重叠依赖偏向传播中,首先媒介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进行辨别,偏向传播资源重叠高的技术,其次对资源重叠率低的高效、优质技术,偏向同质性的传播,由同质性慢慢扩散到异质性。
①乔尔・莫基尔美:《富裕的杠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310~311页。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科技,和其他现代化技术一样,分为硬件和软件,现代化科技技术也有由机械和思想两者共同组成。现代人们简单的把多媒体认为是电脑或者电视,但是多媒体的诞生还需要计算机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处理能力,将电视和声音两者的数据达到一定的高度。多媒体信息一般包括文本、图形、图像、数据、动画等一系列表现出来。多媒体的诞生将计算机领域的数据世界发生了改变,多媒体作为一门技术,不仅仅可以运用其技术,更是一种信息的集合,方便科技的发展。
在现代化科技发展,通信信息和数据大世界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通信和数据不断应用到军事、医学等多个领域,甚至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点对多点的无线通信系统是现代化科技技术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括。点对多点的技术在军事理论中应用广泛,也具有很高的军事应用的价值。多媒体信息用来传输信息,一般对音频、视频数据进行处理传输。但是因为当前网络技术,传输的网络状况是交叉传输,在压缩的数据的传输速率要达到一定光兆才能传送,所以多媒体信息对数据传输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对数据信息丢失、重复甚至顺序的错乱等问题。在多媒体网络信息的传输过程中进行系统的多点通信,对于数据信息丢失的问题将会解决,所以,媒体信息传输系统要求计算机网络支持多点通信。
在多媒体信息进行传输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显然增加信息传输的压力负担。在媒体进行信息传输时保持一定的时态进行传输,减缓传输过程中的压力,因此,能力的不足、问题的出现,促使多媒体信息传输的压力,在多媒体进行信息传输是无法胜任多媒体当前的实时传输。根据无法进行实时传输这个问题分析,保证多媒体信息进行传输时的失序问题,进行对网络系统的同步控制,达到网络传输信息的准确。
多媒体信息传播不支持多点通信,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计算机无法正常的将信息进行压缩导致信息通过多媒体信息传输时到最后信息出现信息无法打开导致的信息丢失或者顺序错乱等一系列的题。根据这些问题出现俩分析研究,保证多媒体在进行信息传输过程中计算机系统能够提供对多媒体进行的同步控制,从而解决问题。
多媒体数据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原因主要在于多媒体系统无法进行信息压缩,所以压缩技术将成为多媒体数据传输信息出现问题首要的解决办法。压缩技术的方法可以根据数据的统计进行对数据有效的压缩,实现计算机媒体的多点通信,多点通信保证多媒体传输过程中信息的有序性,在保证实时性的情况下,信息的处理技术的效果更加准确。但是有些压缩在无损情况下无法做到完善,比如一些图像的压缩,图像在传输过程中进行压缩,由于压缩的比例的限制导致图像播放出来出现失贞情况,图像表现出来的效果变得模糊。所以,无损压缩还不能完全解决多媒体数据信息传输的问题。
压缩过程中会导致一些有用信息的丢失,用户无法完全恢复压缩前的原始数据。在这问题上,无损压缩出现的问题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损压缩进行完善。有损压缩主要应用于语言、图像、视频等数据将其传送的数据按一定长度进行分割,按一段进行分组,每一段的数据都有组别,按组别进行多媒体数据信息传输,其传送后的信息准确性高。通过对现有组别进行传输,加上交换技术为基本,进行对组别的改造,从而实现系统的升级。
在现代化发展前景下,通信科技的发展不断被人们生活所应用,由于科技发达,军事、国家教育等系统中多媒体通讯应用慢慢成为影响的主力军。多媒体数据信息通过对网络传输信息,多媒体数据传输主要传输文字、图像、视频等一些信息,其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文字内容丢失、图像失贞等问题,就这些问题的出现,结合现代化所出现的网络技术进行对问题研究分析和解决方案,为解决多媒体数据传输信息问题寻求好的方法和新的技术。
[1]李娜.多媒体可信宽带网可靠性测试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2]赵海涛,董育宁.有线-无线混合IP网络多媒体传输算法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67-72.
科技传播(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是指科技知识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个体间实现共享的过程。它承担着把科技知识从其生产者、拥有者输送到社会以便供其他人学习和应用的任务。
最近几年,国内科技传播研究渐见繁荣之势。“科技传播”成为一个“时尚”用语,受到国民的青睐。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无线通信网迅速发展,媒体在传播属性上能够实现精准投放、点对点的传播。诸新媒体正在带来跨媒介、跨文化、跨产业融合的全球传播新格局。
如今的手机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担当起“掌上媒体”的重任。手机的媒体形式包括手机新闻、手机电视、手机报纸、手机广播等。诚如,手机新闻嵌入眼球,用户数量可与印刷版的、报纸网络版的读者相媲美 ,为渴望得到新闻又忙于行路的公众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手机电视成为新技术下的又一颗金蛋,其产业发展不可估量。手机媒体正在成为新广告媒介,其实用性比较强。
移动电视作为新兴媒体发展速度之快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其特点移动性强,覆盖面广、反映灵巧,除了具有传统媒体的欣赏与宣传功能外,还具备应急息的功能。例如火车移动电视,媒体传播的内容是固定的,强迫收视是最大特征。移动电视可谓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强制性传播使受众者处于被动状态,从而会降低移动电视的收视率;另一方面,传播内容的强迫性有利于拓展“闲置经济”利润空间,在乘车、行路等闲置时间里,使得消费者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被它俘获,促使受众者自主的接收信息、了解时事动态满足其精神需求。这种即时、海量、互动为特征的网络文化蓬勃发展 ,其影响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善用新技术、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进行科技传播,使其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也是当今媒体人的责任。
2002年,博客风靡中国。“信息爆炸”的互联网需要具备信息收集、阐释、整理,同时能够提供个人想法的信息收集者。不管是走向商业道路,还是代表机构或是个人,博客一时成为公众网络信息的“代言人”。博客实现了“三位”的传播效果,即横跨个体传播,人际传播,公众传播等类型。博客的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和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话语自由,但是受外来信息的冲击,博客世界里的自由同时带来了负面的东西,需要人们理性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形成自律的意识。
总之,交互网络电视(IPTV)、数字电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日俱增,科技传播迎来新的媒体环境。第四媒体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第五媒体以移动技术为主导 ,闯进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如何提高国民获得科技传播的主观能动性是本文力求探索的。
在全球信息“爆炸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的中心地位正在受到挑战,有去中心化的趋势。以前单向灌输式的传统主流媒体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统一的舆论环境。当前社会舆论环境是相对宽松的、参与意识普遍强的氛围下,传统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微博、博客、信息等形式抢占舆论制高点,新媒体是传统主流媒体的延伸。这样的环境中促使国民主动的接受信息,但是再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信息的分辨成为国民的又一困难。于 2012 年 9 月 14 日在人民日报社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一手抓传统媒体发展、一手抓新兴媒体建设,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新兴媒体,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新兴媒体发展之路,当好传统主流媒体进军新兴媒体的排头兵,为全国创造新鲜经验。①
尽管目前传播者成分多元,传播方式更为多样化,传播内容复杂化,但是传播模式有效的互动缺乏,舆论引导方式和平台有待优化。在受众者主动接收媒体信息的同时,要为受众者提供正确的舆论引导方式,避免在海量信息获取中难以理想辨别,失去真正的自我;利用媒体自身优势,结合网络媒体的特点,满足受众者精神上的需求,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深加工过的新闻内容,实现舆论引导的最优组合;充分利用传播平台进行具有影响力的舆论引导,实现媒介舆论、政府舆论、受众舆论互动重合,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同时,要给予公众平等的地位,提供公开、理性而多元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讨论的舆论环境。
传统媒体符号传播单一化,现代媒体传播利用声音,文字,图案等符号,组成特有的传播单元。网络信息来源多元、广泛,国民或组织机构借用媒体信息,且互联网的讨论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所占据,基于互联网的传播快、内容宽,信息即使等特性,促使国民在第一时间接受到信息,过滤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并且发表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讨论,实现主动“参与新闻”,使信息传播实现网络的“面对面”交流,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也使其具有包容性和个性化的特征,可以成为问题讨论的自由论坛,互相交流题材或问题。经调查80%的国民主动接收新媒体信息,20%的国民通过电视接收事实动态,这部分国民多为退休老人。
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参与信息传播的人数急剧增加,导致了信息数量激增,一方面满足不同需求的国民在媒体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另一方面导致信息太滥,大量垃圾信息混迹其中。目前,网络成为国民获得信息的第一落脚点,但是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世界中,某个信息对国民产生兴趣时,往往会考虑用最经济的方式获得人们需求的有效信息,会对高质量的信息有一种强烈的需求,并通过其他媒体求证信息的真伪。诚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受到限制,而新媒体的发展实现异地之间交互信息传送,可以缓解许多人要求学习而教育资源稀缺的矛盾。在网络中,一般的信息传播者往往是出于个别的目的而信息,因此,很难同时产生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②国家科技传播能力与对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内的知识进行高效汇聚、加工、扩散、分配与利用的能力有关,表现为社会、组织与民众的知识扩散与学习能力,是社会实现知识编码化、外部化、社会化、共享化并将知识转化为人力资源与公共资源的能力,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媒体的舆论公信力和传播力,推进国民主动、积极获得科技传播的能力。(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②彭兰.试论网络传播中专业新闻机构的舆论功能[J].当代传播,2000,(01):25-26.
[2]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杏彩登陆,传媒信息科技范例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