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招商主管?军民结合是世界强国推进发展的普遍做法和规律性特征。美国一直在军事领域投入巨额资金,以此保持其军事工业和经济的高速增长。美国军方研发的导弹防御系统,在预警探测和精确定位等方面都用到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既促进了国防科技的进步和武器装备的升级,又带动了民间在相关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实现了军民深度融合;德国的国防科技工业融合在民企中,其基础物理技术、加工技术、半导体技术、及数据处理等组建了军民两用企业,如航天防务航空公司、西门子公司等,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着坚持基础;以色列以高科技作为国防事业的核心,利用电子信息等军工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以军带民。实践证明,军民融合是增强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报告着重指出:我们要坚持走特色军民融合之路,实现富国强军。同志在全体会议上强调,今后我们要不断拓展军民融合的范围、丰富军民融合的形式、完善军民融合的制度,为未来打赢信息化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军民融合中的信息化建设是指军队与社会在信息基础建设、信息技术和信息人才等方面实现资源流动、优势互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在社会生活和军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一直以来,信息化领域的军民融合成效也最为显著。以计算机、因特网和物联网以标志的三次全球信息化革命浪潮,都是先由军方研制开发,然后被广泛的应用于民间,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在这种背景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信息化发展方式,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国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2000年建成以来,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自2013年陆续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空间信息与应用技术走在国际前列,对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国大力研发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例如,我国2016年8月发射的“墨子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通信卫星。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猛,每年增速高达20%,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商业革命推动,我国民间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网络安全、人才资源、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都方面都成绩显著,为军民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正处于军民融合的探索阶段,在信息化推进方向上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军民融合的建设成效。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军民融合速度缓慢。同志曾指出,制约军民融合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束缚在一定程度依然存在。有些同志缺乏前瞻的、大局的国防观,仍然保有传统的旧思维和旧观念,局限于本部门、本系统利益的小圈子,对信息技术大潮对我国国防事业的冲击视而不见,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军民融合的发展,导致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进展缓慢。即便也建设了一些信息化军民融合项目,但大多是临时性和局部性的,缺乏长效机制,导致项目短命化现象比较普遍,更无法推进社会经济增效。二是配套政策不完备。我国的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方面处于探索阶段,缺乏规范的、科学的政策指导和规范,尤其在科技成果转化、固定资产投资、人才资源共享等方面政策不健全。三是军民存在信息不对称。一直以来,由于军地力量分散和战略统筹能力不足等原因,军事信息技术研发相对封闭、力量分散,军民之间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未能有效利用社会科技研发资源。同时,军品市场开放程度不足,军地供需信息渠道狭窄,浪费了宝贵的时机和资源。
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是推动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不仅可以合理利用资源,降低信息技术研发成本,缩短装备研制周期,而且也同时满足了国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目前,世界各国都遵循军民一体、兼容共用的原则,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合建共用。我国在移动通信、微波、光缆、卫星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技术先进、传输容量大、覆盖地域广,因此,需要我们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合建共用,积极共建先进的信息技术协议和标准,改善和提高数据、移动通信和多媒体等方面业务,重点加强信息获取、处理设施和卫星资源等军民融合建设重点,最终实现双赢的结果。
加强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缺乏一批既熟悉军民融合理论,又了解信息化技术的人才队伍,这也是我国军民融合效率不高的原因所在。因此,一方面,从国内外大力引入高素质的人才,为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加强内部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孵化基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科研创造和技术研发等职能,要充分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管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军地联合培养、合作共建的人才机制,为军民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同时积极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到国外进行深造和学习,了解国外军民融合的前沿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最终培养一批专家型和技能型的人才,以满足军民融合在信息化发展中的人才需求。
国家军委主席同志曾指出:我们要从体制和机制改革入手,扫除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藩篱。一直以来,我国在军民融合发展上缺乏科学的、规范的制度规范,造成军民融合项目短命化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此需要不断完善军民融合的宏观政策、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保障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首先,完善法律规范,构建军民融合信息化建设的法规体系,为军民融合发信息化展提供法律和政策层面的保障,尤其涉及信息获取交换、、使用和保密安全等方面,要从法律法规层面做出明确规定,使得军民融信息化建设合有法可依。其次,健全运行机制。为了保证军民融合信息化项目的顺利运行,军队要与地方成立军民融合协调组织机,信息化建设项目与地方发展规划相衔接,建立军地定期协商、重大行动协同等工作制度,保障军民融合项目的顺利进行。最后,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项目的风险评估,强化全过程风险管理。加大对非军企业运营情况的掌握和合同履行监督的力度。依法对非军企业的科研生产条件、产品质量、安全保密等实施监管。
电信建设坚持政府主导,打造网络平台,扩大应用层面。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在推进全县农村信息化进程中,政府主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设立专项建设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和维护项目等,使上网的层面不断扩大。二是做好网络知识培训工作。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和县电信局先后二十多次联手举办了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参加的网络知识培训班,使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坚强的领导力量。三是推广农产品网上商业应用工作。结合泗洪特点,将一大批有特色的农产品,如梅花青壳鸡蛋、上塘大枣等上网推介,扩大了产品的销售渠道。为打破通信瓶颈,拓宽经济渠道,撬动经济发展,泗洪在全县范围内大跨度、超常规建设覆盖全县技术一流、功能齐全的通信基础网络,致力于打造一个大容量、高速率、宽带化、多媒体的信息平台。运用这个平台,积极跟踪涉农动态,及时更新、增添网页内容,不断推出如土地流转、农民工培训、招商引资等和农村切身利益相关的网络版块。同时,还将人才招聘、产权置换、土地拍卖等活动搬上因特网,为农民家庭上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逐步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家庭生活理念,农民家庭上网渐成时尚。
移动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用13篇、联通坚持客户导向,优化网络覆盖,搭建软件平台。泗洪移动积极探索多方合作的新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信息技术服务“三农”的水平,切实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消除农村“信息贫困”。如推出“农信通”业务,使农民朋友准确、及时掌握螃蟹、鱼虾等水产类疾病的来源与扩散情况,从而做好防御准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平安农机通”利用短信“直通车”为农机手提供迫切需要的政策、购机、使用、作业市场、维修、供油等短信服务。小手机服务大农机,是借助通信资源推动农机化的创举。2009年度泗洪分公司G12期基站开通20个站点,其中农村站点13个;网络维护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全年除了正常的基站维护工作外还按照省市公司的工作计划和要求顺利完成网络割接测试、升级测试、扩容、汛期等工作。泗洪移动、联通积极整合资源,首先建设了“乡―村―农民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即以乡镇及重要的村为单位在联通宽带互联网上建立全球可访问的网站,在互联网上提供展现当地自然风貌及特色资源信息,加大资源共享的力度;其次打造了“农业产供销产业链信息交易平台”,广泛整合社会农业产业信息资源,以各专业产业链为纵向,依托移动网络资源,在移动电话上提供分类的农业产业产供销信息交互平台。再次是推出了“就业信息交易平台”,整合各类行业招工信息资源及农民求职信息。
要提高各级领导的信息化认识,重点加强涉农部门和乡镇领导的信息化培训,把信息化工作列入涉农部门和乡镇的年度考核。通过一些实际应用让农民体会到信息化带来的利益并通过媒体宣传、会议要求等逐步实现全社会关注农村信息化、支持农村信息化的大格局。
一是强化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比较优惠的农村信息化发展政策,根据农村的特点,选择部分目标,重点扶持;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把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所需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专项发展资金;为了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效果,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把政府的主导作用,保障作用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当今中国,正处于信息社会,电子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的明显进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相比较而言,电子信息化在党建工作的应用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是党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白身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滞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党建工作信息化的兼容性不够。目前,不少单位常用的党务信息管理系统相对独立,与其他系统的关联性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务信息系统的应用。
党建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但其信息化的建设不应与其本身的专业性对立起来,党建工作可以专业,但信息化必须具备广泛的兼容性,能够随时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应用的电子公文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主流信息平台链接起来,让党建工作信息系统的作用通过主流平台进一步充分体现。如任命一名党支部书记,不管这个发文流程是在文件管理系统完成,还是在党建信息系统完成,如果系统可以兼容的话,这个信息应该在两个或更多的系统中比较容易地出现,而不需要再通过人手进行麻烦或者非流程化的操作。又如人事管理系统和党务信息共享的问题,人事部门作为人员管理的职能部门,其对人员信息的管理绝对比党建工作部门管理的信息要齐全、有效,如果系统可以兼容的话,党建部门需要的人员信息就随时可以得到更新,否则,只能通过手动的定期更新或有需要的时候进行更新,这是一个相对繁重的工作,掣肘了党务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兼容性问题,体现了一个团队集约化管理的系统性。构建各个专业信息化平台,既可以以综合信息平台子模块的身份进行建设,又可以以辅助信息平台的身份进行建设,解决好兼容性,不管以哪一种方式实现,对一个团队实现信息化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一直以来,我们党都非常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工作,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和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更好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网络海量的信息为党建信息化的建设和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支持,党员通过信息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参加培训和参与教育,这种方式也是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乐于接受的一种方式,具有很大的民意基础。
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突出教育功能,重点要配置好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既要有传统的,也要有与时俱进的;既要有党的理论,也要有管理理论;等等。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配置一个资源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其次是要注重形式,不要局限于传统的读(看)文件,要充分运用电子化的特点,可以是写心得、听报告、看视频、做测试,通过较为丰富的形式提升党员的学习热情和增强党员学习的效果。
实用不实用是党建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力体现,系统既要用好,也要好用,好用和用好的对象都是党务工作人员和广大党员,甚至有时还包括非党员工,而不仅仅是党务工作人员。只有好用和用好,才能达到实效。
一是流程化。电子信息流程化为党建工作流程化提供了便利,对党建工作中的流程化工作再恰当不过。在党建工作中,可以实现流程化的工作不少,包括党员发展、民主评议党员、党员领导人员民主生活会、党务公开等、理论中心组学习、评选表彰党的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等。流程化的实现,使每一个人的职责更加明确,什么人做什么、怎么做全通过一步一步的流程实现,操作既简单,又明了。
二是互动性。推进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党建信息化,其应对党务管理人员、党员和非党员工开放,人人对话、人机对话是少不了,这种对话是党建工作本身的对话,如党员撰写心得体会、非党人员撰写入党申请时,合理的人机对话是不允许粘贴、复制的,只能通过输入法输入。
三是有内容。有内容主要是说学习、培训和教育要有内容,不能建立一种形式花哨而学不到位的模式。目前,在不少单位、不少网站建立的一种学习模式是,只要你打开学习材料或学习视频,不管读没读、看没看,系统反映出来就是学习了,这样的系统设置还不如不设,纯粹就是鼓励党员假学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政府当前对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方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电子农村、电子农民和电子农业。电子农村是指要建设一个信息化的农村;电子农民是指要培养信息化的农民;电子农业是指农业生产、销售、运输的配套体系都要信息化。
对于西部农村地区,进行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划定,西部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是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另一方面是因为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西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近年来,西部地区的通信与信息化建设发展很快。2005年西部地区通信业务收入完成1144.4亿元,同比增长12.6%;电线亿户,电线%。特别是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通信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村村通电话”工程取得了积极进展。
横向上看,西部农村地区以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等形成了横向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纵向上看,西部地区以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结合专业农业门户网站以及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网站,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一体的纵向农业信息化网络。
一个以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体系,在西部农村已经基本形成。
在肯定西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西部农村信息化基础差、起步晚,与东部和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明显差距。西部农村信息化在发展中存在着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⒈西部农村信息化缺乏统筹规划和长远考虑,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西部农村建起了涉农的相关服务网络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它们为“三农”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具体情况,导致在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出现了盲目性,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⑵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东部地区率先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而西部地区和偏远山区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缓慢。这种情况使得对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存在一定困难,并且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出现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资金。
⑶西部地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的资金和技术的差异,使很多地方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带有盲目性,信息化的程度带有肤浅性。
⑷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部分地方政府单独进行规划,如此造成“信息孤岛”现象,进而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
一些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同时其效益的不明显又影响了后期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目前,农村地区缺乏现代信息技术,覆盖西部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和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还很少。西部地区农民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还很低,很多地方仍旧以广播、电视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另外,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中没有形成优势互补。
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农民收入还非常低,农民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不高。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村居民只有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把资金投入到信息的利用上。在一些地方,即使政府已经建设了信息平台,但是当地居民由于收入太低而放弃使用信息化设施。这种情况对西部农村信息化的利用和普及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西部农村信息化的推进步伐。
西部农村教育落后,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使得农村居民缺乏现代信息技术,而很多农村地区信息化队伍的培训工作没有同步进行。一些地方虽然已经有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平台,但还没有相配套的技术人员作指导,这样的情况使得这些信息化设施的利用率低下,导致一些信息化设施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另外,由于一些工作人员没有做相应的信息化服务宣传,使很多西部农村居民对信息化优点的认可度不高,无法接受信息化的生活方式。
西部农村地区是我国广大农村中最落后的地区,很多地方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首先,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缺乏良好的教育,其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农村地区信息化人才的缺乏;其次,很多农村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高,并且政府的信息化投入有限,导致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缺乏;最后,在一些农村地区,当地领导还没有形成农村信息化的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整体缺乏信息化建设大环境的因素。
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和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要结合西部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来推动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
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言,应高度重视农村乡镇信息化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农村信息化发挥更大的效能,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⑴要强化公益性信息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以政府部门为主体,主要服务对象应是县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网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信息服务企业、农产品贸易组织等。在建设过程中,要盘活经营,推进服务模式多元化。
⑵要为基层农业网站、县以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村信息服务企业、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中介组织等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使他们可以上联网络,下联百姓。服务手段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有线电视、VCD、直至纸质信息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农户提供信息和科技知识服务,使信息技术服务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惠及百姓,真正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管理和农村社区文明建设。
⑶要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向广大农民提供公共信息产品服务,提供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规范信息服务市场的秩序。
要对各部门的涉农网络系统、网站、信息资源和科技服务体系进行整合。在信息资源开发整合方面,要重视解决横向“信息孤岛”和纵向“网站雷同”的问题。在横向方面,要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开发数据交换接口,实现涉农信息共享;在纵向方面,省部两级要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开发通用的信息采集软件,推行统一的数据标准,采用公用模块的方式,实现“一站,全系统共享”,全面提升农业系统信息资源开发水平。
――要对现有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进行整合,使其发挥存量资源的最大效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是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和共享,推动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利用。
――要充分整合现有网络,将手机、广播、电视、互联网、固定电话以及卫星接收站等多种网络信息平台融为一体,建成一个反馈畅通、覆盖率高的乡镇信息网络体系。
――要加强各行业和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这就需要政府率先转变观念,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打破各部门信息共享的障碍,把创造良好环境作为政府推进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
地方政府在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提供硬件平台,二是提供软件。硬件是基础,建立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等多平台农业信息传输体系,必须以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为宗旨。在选择硬件平台时,要更多地采用能够适合农业和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易维护”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提供软件指提供信息可靠、权威、及时、免费的信息,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建立、信息分析、信息等过程。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关系,必须因地制宜,讲求实效,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实际需求出发,采取适宜的方式和手段,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加快西部农村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其具体做法应该落实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快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的培养,通过培训等方式,使这支队伍既掌握计算机技术,又懂得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二是农村信息员队伍培训要有针对性,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那些信息需求量大、接受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比较强的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和村组干部等人员之中。
由于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有限,因此地方政府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可以先确定信息化示范点,在小范围内进行信息化试点建设。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对象,可以是龙头企业、农产品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因为他们对农村居民的示范效应强,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强烈,能比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在示范点应采取“高标准、高质量、低投入、快应用”的思路,要采用统一方案、统一标准、统一集成、分级实施的办法,积累建设经验。这样做有利于减少盲目投资和节约资源,并且可以发现农村居民在信息上的真正需求。
要加大对具有一定区域特色、良好示范效应以及广阔发展前景的示范基地的支持力度,建立一批典型的农村信息化示范县、乡镇,而且要建立一批示范村、户。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必须能够实现网络化的农村信息服务,营造出信息化农村的数字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最终达到通过信息化使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
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因其公益性强、社会效益突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必须与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从国外的经验看,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越高。除政府部门外,各种社会或商业组织都可以成为直接的信息服务主体,政府从中扮演组织推动者和监督管理者的角色。在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制定和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吸取发达地区乡镇信息化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逐渐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乡镇信息化建设当中来,从而实现主体和资金多元化。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在政府作用逐步转到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的基础上,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培育信息化市场主体,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推进通信技术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缩小“数字鸿沟”,是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应继续从规划、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西部农村地区的通信与信息化发展,努力保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都能够平等地享有获得信息通信服务的权利。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渗透性、带动力强且覆盖面广的特点,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业务在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解决我国西部地区“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李天明,张彬.中国农村通信市场开发等策略分析[J].信息网络,2005(7):18-22
[2]岳大波,王元珑.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电子农务[J].商场现代化,2006(6z):209-210.
[3]梁勇,张继军,王志军,等.数字乡镇的探讨[J].电子政务,2006(11):47-51
[4]周健.试析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及措施[J].电子政务,2006(5):64-68
[5]汪玉凯.2006: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展望[J].信息化建设,2006(1):10-12
[6]张勇进.以统一网络平台为契机 推动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发展[J].信息化建设,2006(1):29-31
[7]江文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内容[J].科学决策,2006(1):12-13
[8]韩美群.论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J].乡镇经济,2005(12):8-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对传统管理和服务模式进行变革,实施电子政务、农村管理信息化、视频会议、视频监控等为主要内容的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监管和服务能力,以在线服务为突破口,逐步实现网上审批;有利于形成信息共享,网络融合,便民服务的网络载体,形成市乡村三级电子网络互动;有利于市委政府以及市直各部门召开市、乡(镇)、村视频会议,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会议费用;有利于合理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多媒体触摸屏公开方式,及时、准确、真实地公开乡镇党务、政务、村务和各项政策信息,提高透明度,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把权力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进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有利于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强化监督力度,从根本上杜绝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规范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行为,改善党群关系,化解基层矛盾,促进农村基础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认真做好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切实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启新思想,打造新作风,树立新形象,以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稳妥、高效地推进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优化政务环境、加强廉政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有效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一是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全市统一规划,包括统一建设目标、统一开发软件、统一上岗资格、统一管理制度。以“四个统一”为基础,市、乡镇(办事处)、村明确职责,分级负责,共同担负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是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推进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是集农村管理信息化、视频会议、电子政务(包括市、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建设)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要立足于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以电子政务中心为依托,充分利用市政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乡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现有资源,通过对现有硬件设备、软件条件和技术能力的整合、升级、改造,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形成三个系统,即:1、农村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实现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强化农村三资管理、规范村帐乡管、农业科技信息推广、政策、网上办公等。2、视频会议系统:可以召开市、乡、村三级会议,也可以召开市、乡和乡、村两级会议,能够达到双向互动和视频监控的效果。3、电子政务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即行政审批系统,电子监察系统,政务公开系统。行政审批系统,将向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延伸,实现行政审批的“一窗口”、“一条龙”服务和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全市行政审批事项和便民服务中心的所有服务事项办理情况的实时监察,以及对办公场所的视频监控。政务公开系统,实现政务公开、信息和查询,实现“外网受理、内网处理、外网反馈”的工作流程。
三是实现四个目标,即农村管理信息化功能,电子政务功能,市、乡、村三级视频会议功能、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视频监控功能。
市农廉办、市电子政务中心、市农经办、市政务中心设立信息网点,各乡镇政府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两个网络管理站,各行政村设立信息点。今年第一批首先在城关乡、三佳乡、义安镇三个乡镇所有村以及我市2006年—2009年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推进村等共130个村开通运行,其它村逐步推进实施。
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分两部分同步进行。第一部分为农村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从2009年8月1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第二部分包括电子政务建设、视频会议建设、视频监控建设,分网络建设、软件开发、硬件配置、业务培训等步骤,从工作2009年8月1日开始至10月30日结束(详见附表)。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下,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使有限资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发挥实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政府要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农业信息技术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加强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继续拓展实用性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应着手研发构建高质量的实用性农业应用系统。
政府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把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三农”服务,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强化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组织开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培养培训一批、引进一批的方法,建立一支由政府部门信息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以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为重点,通过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传播信息,发挥好政府与广大农户之间的信息“二传手”作用。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突破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制约瓶颈。“最后一公里”实际上是从乡镇到农民的信息传递问题,也是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的最大障碍。
一是处理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就信息体系建设谈信息体系建设”。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信息体系建设必须从本地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信息的迫切需求,重点突破,带动全局。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下,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使有限资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发挥实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农业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政府要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农业信息技术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农业适用数据库的研制与开发,加强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涉农信息资源,继续拓展实用性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应着手研发构建高质量的实用性农业应用系统。
1、社区(或街道)门户网站。主要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职能部门间联系,提高服务质量。重点是服务、信息、政策法规和办事流程查询、表格下载等。
2、社区一站式服务管理系统。针对街道服务大厅、社区办事窗口的服务流程管理的应用,这部分应用就是为了简化办事流程,方便办事人员,让办事的居民或单位少跑腿,工作人员多分担。主要包含服务受理、服务监督、服务指南、公共办事查询、服务收费、服务项目管理、统计分析及报表、网上窗口业务、触摸屏查询等功能。
3、社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此平台记录和处理社区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各种业务信息,规范社区工作,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有效的基础数据,即社区基础数据采集平台。主要内容应包含社区各项工作内容,如:社区概况、居民基础信息、社区组织、服务、救助、卫生、安全、文明、计划生育、日常工作等。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社区工作人员对系统未涉及到的工作进行灵活的自定义模块化设置。
4、社区服务呼叫中心管理系统。社区服务中心可以随时通过电话、传真、网络呼叫等多种手段与居民和服务加盟商进行联系,获取各种信息,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将传统意义上的社区服务变为一个咨询中心、服务中心、投诉中心和增值中心。
5、社区综合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系统。用于对各种基础数据进行查询统计,数据的来源为社区基础信息库。所有的数据集中存储在同一个数据中心内(服务器),也就是指信息数据共享。查询方式设定为分级查询,为不同级别的用户提供对应的查询服务,并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如:社区基本情况统计、人口信息统计、特殊人员统计、党团建设统计、组织机构统计、服务情况统计、社区建设统计、社会保障情况统计、治安情况统计等。系统也可以让用户自由定义查询和统计方式,通过分析应用,为领导决策层提供有力的参考资料。
近年来,街道及各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街道和社区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目前,各科室和社区都全部实现了计算机联网,部分服务也相应的有对应的软件服务平台。尤其是街道管理系统和街道网站的建立,大大推进了街道信息化建设进程。
2、街道和社区信息化硬件设施基本到位。近年来,街道通过政府采购、上级部门下拨以及资源整合等多种途径,为各科室和社区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基本上达到平均2人使用一台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信息化的建设,不但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服务和管理的能力。
3、社区干部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随着街道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街道针对街道全体人员开展了计算机知识讲座、电脑知识测试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大提高了全体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应用能力。
尽管我办社区信息化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限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还存在许多问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
1、实用性有待加强。社区信息化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要让社区管理和服务百姓工作变得便利实惠,信息资源的开发必须不断满足管理社区、服务百姓的需要。我办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便民利民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办事处网站信息内容不全面、更新不及时、缺乏与居民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能提供的高层次服务不多,导致辖区居民对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没能完全发挥网站信息化的作用。
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还是医药卫生、家政服务,各个部门的服务对象都是社区居民。原本可以共享居民基础信息,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分散作战,各信息系统彼此独立运行,数据重复录入,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浪费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制约了社区信息化的发展。
首先社区信息化需要大量的投入,比如宽带接入、社区服务呼叫系统、社区应用系统的建设以及网站的制作与维护等等。缺少了这些应用,就无法实现社区与居民之间实现网上互动、网上服务。其次由于投资主体单一(办事处自身投入),也拖慢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因此,社区信息化建设还需要社会其他资金的支持。
社区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如:缺少与社会信息化集成的扩展、信息化人才资源薄弱、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机制缺乏等多方面的原因。
社区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求的事情,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逐步推进。针对街道实际情况,拟在近期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街道网站的 宣传推广。主要通过此次活动,向居民分发办事处服务指南手册和宣传的方式,使辖区居民了解街道网站。
2、在街道网站成立街道论坛。此项工作筹备已经基本完成,待调试成功后,即可投入运行。
3、对街道网站首页政务公开、社区建设等内容进行调整、更新,突出显示办事流程等项目,使内容更贴近为民服务。
5、寻找和改进办事处各科室、社区信息交流和文件传送的模式,目前虽然qq解决了部分问题,但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6、针对手机、qq用户众多的情况,探索利用手机短信、飞信、qq广播等开展服务的可行性。
社区信息化同传统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比较,实现了管理和服务理念、手段、方式、运行机制、绩效等多方面的变革,以信息技术推进社区建设,已成为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从远期趋势来看,需要逐步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1、推进市场运作,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积极推动辖区内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进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形成“共同投资、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机制;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所谓“农村信息化”是指网络设施建设、应用软件开发、信息终端提供、信息内容整合、信息人才培训等在农村地域的集成运用。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若干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统一,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因地制宜地科学发展。基于各地的不同特点,在建设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应考虑到以下基本要素:
3.产业结构:以什么产业为主及产业构成,各县、乡、村均有不同程度差别。
5.文化水准: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受文化教育的平均水平(以中学、高中、大学生多少评测为宜)。
6.信息意识: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人员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需求、运用情况。
7.网络条件: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是否有了电信、有线电视、电力等网络设施。
应该指出,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是项长期的工程,其重点在山区和西部地区的边远村寨。
西南重镇重庆,近年来,在其他行业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其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已经大刀阔斧地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重庆实施的已通电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使3836个行政村结束了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历史,使广大农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06年10月26日,中国移动通信农村信息网在重庆建成,它整合了农业部信息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农民日报社等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业信息服务商的信息资源,汇聚全国各地的涉农信息。目前已形成了政策法规、新闻快讯、农业科技、价格行情、农业气象、市场动态、供求信息、农家百科、预警信息等10大类近200种涉农信息内容,每日信息更新量超过5 000条。主要向农村地区提供移动话音业务、数据业务、互联网接入及其他特定应用业务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并推出了“农信通”业务品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移动信息化支撑。与此同时,利用中国移动农村信息机,不仅可以方便地查阅农村信息网的信息,行政村还利用信息机将信息直接发布到广大村民的手机上;通过农村信息机连通广播,可以用手机随时远程进行广播,方便了基层政府政务管理。将低廉的农村信息机作为终端,充分利用了移动网络覆盖优势,低成本地解决了农村基层信息落地的难题。中国移动通信农村信息网是中国移动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业务支撑平台,是中国移动为三农服务的首要入口。另外,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重庆电信的目标就是要把信息服务工作做到农民家里,切切实实地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在通信建设中,重庆电信紧紧依靠当地政府,按照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三部曲”,即信息帮扶、信息小康、信息全面小康,一步一步地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让广大农民有电话打,打得起电话,会打电话,并逐步过渡到能上互联网,用得起互联网,会用互联网,从而彻底改善农村现状。
然而,重庆市农村在信息化过程中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自然条件的不足。应该指出,广袤的西南热土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优秀的条件,同时,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自然条件的不足也为农村信息化建设设下了重重障碍。
2.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较差,导致信息资源粗放增长与有效信息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目前虽然各种涉农信息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投入低,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缺乏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农林牧渔业的网站信息难以最终传递给用户。据统计,西部地区互联网普及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2%,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城乡“数字鸿沟”巨大,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城市的0.13%。农民主要通过亲朋好友、示范户获取服务,农民上网的平均比例只有0.2%。
3.广大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信息接收能力较差。同时,农业生产个体经营、小农生产为主的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农业生产者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农民多样性、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强烈。
4.农民的购买力不足,信息产品的价格过高。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作为消费主体的农民消费能力较弱,而信息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这也是导致农村对信息产品的享用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农村信息化推进过程的关键问题之一。
5.目前既懂农业又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信息人才匮乏也是制约我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农村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懂信息技术、农业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的缺失则严重影响我市农村信息化的进程。
由于农业信息化推进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单纯市场化的行为难以推进新农村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政府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是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农村地区扩展的关键。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把政府的推动、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资金问题上,制定扶持政策、落实资金来源,可实行政府补贴或社会资金投入方式,通过多渠道的投资机制来解决信息服务资金需求巨大与农村财政能力不足的矛盾;在组织运作上,通过政府、企业、社团之间的协同服务来解决农民对信息的全方位需求与农民社团经营能力不足、服务层次不高之间的矛盾。要建立信息化领导常设机构,以便实施目标规划。
形成信息鸿沟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网络覆盖产生的差距,在信息化产业链中,电信网络是重要的基础环节,它是互联网与终端连接的主要接入方式之一。因此,农村通信网络的覆盖是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电信运营公司有必要向没有通电话的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农户扩建网络,奠定信息进村入户的基础。在农村信息站点建立中遇有网络覆盖不到位问题时,由政府出面协调指定相关电信运营公司及时解决。
另外,为加快信息化建设向农村地域推进,缩小信息鸿沟,农村信息站点上网费应予以优惠,由政府会同接入网提供单位商定宽带上网、拨号上网收费标准。根据各地差异,鼓励灵活经营,但对收费标准上限应予以严格规定。对地处深山、边远乡(镇)少数民族地区,这类的农村信息化站点建设应纳入市级目标规划,在通电话后解决上网问题。相关主管部门应对这类地区的经营管理、收费标准等,研究制定更加优惠的倾斜政策和规定。
在信息服务上,电信运营企业、各类SP服务商、软件企业应根据农村的现实需求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增加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信息。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应研发和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软件产品,让农民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实惠。以人为本,以农民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信息服务,形成持续、稳定、长效的发展机制。与此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增加自身的经济收益。
发展农村信息化,可以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发挥科学指导作用,降低农民的损失,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信息化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是否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只有真正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才能使广大农民真正享用由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与效益,达到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因此,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对广大农民应加强培训。由于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培训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让农民尽快掌握电脑和网络技术,提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既懂农业知识又懂IT技术以及法律知识等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学科间交叉较少,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加快改变高校培养模式,有目的地为农村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综合素质,是当前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关于农业、农村的问题,农业部自然最有发言权,而有关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农村搞好信息化建设,农业部信息中心的意见无疑是很重要的。在本次座谈会上,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郭作玉向大家介绍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表示:
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主要领域之一。这对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是致关重要的。在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资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其开发、传播和利用的过程就是信息服务的过程。我认为,当前深化对农村信息服务的认识,发展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事业,有利于填平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和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2004年到2007年,中共中央连续4年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一号文件,每个一号文件都谈到了农业、农村信息化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今年的一号文件在第一段又讲到“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提高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的水平”,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将信息化提高到“三化”的高度,并写进文件之中,这也是党中央第一次用一整段条文部署农业信息化工作。文件强调了七个方面。这一历史性的重大决定和战略部署,以及由此展开的波澜壮阔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事业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另外,为农村服务的主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主要是农口部门,现在非农部门介入的多了。中央、国务院及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事业,在宣传舆论上、工作指导上首先提供了很多信息。很多企业,电信、IT企业、民营企业都加大了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看好新农村建设的商机,主动上门寻求合作,纷纷进入农业信息化领域,成为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一支生力军,掀起了一个为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高潮。
在这个时候大家应该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政府做什么?政府要搞好规划、信息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部门除了代表政府搞好公益性信息服务,开展农业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同时要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大家一起来做。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任务主要是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包括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市场竞争力,农民的收入等,现在开始主要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即不仅要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即培养新型农民及和谐发展问题。所以,它在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之后,今天顺理成章地迈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
在这个新阶段,我们看到农业、农村信息化,既有政府的积极性,也有社会的积极性或者市场的积极性,这两个积极性中市场的积极性是很可贵的。很多电信企业、IT企业、民营企业纷纷进入农业信息化领域,已经取得很多成果,说明信息化已经有内在的动力了,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正在产生。搞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是有风险的,这些企业敢于进入这个领域,证明这个领域有利可图,因而会引进大量的社会力量进入,这样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就出现了一种竞争态势,就像其他工业品市场一样,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市场最具发展潜力,表现出最大的市场价值,由此使信息化出现了多元化、社会化、网络化三化的特征。
长久以来,国家对有关农业、农村的所有问题都很重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大,怎样搞好农村信息化,如何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实惠和好处成了国家解决农村问题中的重点内容。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赵小凡司长从政策背景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中央对农村信息化问题的大政方针。
据赵司长介绍,在中央的很多信息化文件中都将农业信息化工作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比如在《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中对农业信息化都有专门的布置和安排。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中的十二个工程就有农业信息化工程,有项目、有配套的资金。国信办2005年第四季度召开的“全国信息化推进大会”的主题就定位在农业信息化。国信办对农业信息化已经做了几年的工作,从2006年初开始,国信办联合农业部、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等二十几个部委,共同制定《关于农村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现在正在进行第二轮征求有关部委、地方、重点企业、专家的意见,下一步是在国信办的主任办公会议上进行第二次讨论,通过之后报请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论证,提交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在今年第三季度。
从去年开始,国信办开始县域信息化的试点工作。县域信息化不仅包括农业,也包括城镇、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与农业信息化相关。47个副省级单位都选送推荐了试点单位和区域,目前已经审批了四批。各个省的积极性很高,在选送国家试点的同时,在自己的省内也开始试点,甚至成片地搞试点,根据这种情况国信办在一些省开展了以省为单位的试点。为了推动这一工作,去年国信办编辑了《县域信息化的试点工作指南》(第一稿),现在第二稿已经修订完,第三季度就可以向社会。
2004年底,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即大家熟悉的34号文件。当时是有密级的,今年3月31日经中办批准这个文件已经解密。我们正在筹划一个更高层次更务实的推广工作,请中国信息协会和国家信息中心帮我们做这件事。34号文件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三种机制:政府机制、公益性机制、市场机制。关于三农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公益性机制,是七个公益性机制重点之一,并放在第一位。两年来,国信办联合有关部委开展了很多有关农业信息化的工作,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工作也在向农业信息化倾斜。
信息产业部作为中国信息行业的主管部门,对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理所当然地要负一定的责任,无论是通信技术支持还是网络设施建设,也无论是终端设备研发还是信息内容的采集,都有大量工作要做。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陈伟司长借座谈会的机会,把信产部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所开展的工作作了介绍。
信息产业部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部党组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产业部做什么?各司局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实施方案,汇总后在2006年形成了信息产业支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去年信息产业部连续下发了有关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三个文件,其中提到了要开展五项工程:
工程中包括村村通电话和互联网接入。经济发达的地区要求宽带的应用,现在看来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去年年底的抽样调查显示,行政村通电线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电线.信息技术惠农工程。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于三农。
3.邮政惠农工程。一个是借助邮政储蓄网在农村布点,开展邮政储蓄返还贷款业务,支持农村信息化;另一个是把传送邮件和信件改为现代物流,邮政公司面向三农进行物资配送服务工作。
其中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工程从全国试点开始做起,目的是直接针对农村信息化所面临的三大瓶颈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进村入户问题,即“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的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终端开发商、软件开发商、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全都整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第二个是信息内容问题。农业的信息化绝不是把电脑给了农民,宽带铺设到村,农民就能脱贫至富,一定要有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内容,否则中国的农业信息化是没有前途的。我们信息内容产业的作用就是向农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内容。
第三个是市场机制的问题。虽然IT企业、涉农企业参与到发展农业信息化中来,但他们并不是慈善机构。这些企业需要市场机制的可持续发展,要得到回报,才能取之于农民,服务于农民。
目前,信息产业部正在开展信息大篷车下乡活动,活动已经得到IT企业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慷慨解囊,共赞助了35辆信息大篷车。每辆大篷车搭载了15台电脑,构成一个局域网,开到村头,就是一个信息化的宣传车、体验车、展示车,更是信息化的培训车,让农民上车亲身去体验。我们已经在河南、成都进行试点,现在全国已经有16个省、26个地市成为我们的首批试点区域,35辆信息大篷车将在这些地区发挥重要作用,让农民亲身体会什么是PC,什么是因特网,它们怎样与农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现在来看,试点的效果非常好。
推进农业信息化既要政府的积极性,更要市场的积极性。我们的试点就想在这里充分发挥作用。呼吁信息产业的企业按照中央的部署一如既往地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务求实效上狠下工夫,使农村信息化真正能惠及三农。
在会上,赵小凡司长曾表示,“两年来,国信办联合有关部委开展了很多农业信息化工作,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工作也在向农业信息化倾斜。”电子政务把农村信息化问题放在很突出的位置,这是这几年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是电子商务如何向农村倾斜呢?来自商务部信息化司的冯春处长作了详细解释。
党中央于1999年世纪之交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多年来,西部大开发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西部地区也在加速发展。然而,由于西部的特殊条件,使得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很大。东西部经济差距不仅在经济上制约了东南沿海的发展,而且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动荡。尤其是20世纪末西部国有企业的大量破产、兼并,国有企业职工大量下岗,成为中国社会最突出的问题,群体聚集事件时有发生。另外, 落后的经济导致人均收入的低下,人均受教育水平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进而给管理西部工作带来一定难题,从而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因此,为解决西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预防和惩治犯罪,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实在公安机关就是战斗力。公安信息化建设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即通过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工作效率、服务人民生活。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部分,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确保国家政治稳定的客观需要。公安信息化建设要服务、服从于公安中心工作和社会经济现实斗争,这是公安信息化工作的“生命力”所在。公安信息网络的建成,为侦察破案、打击犯罪所带来的巨大的成效,网上追逃的常态化和显著效果,已经实实在在地显示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果没有这个信息网络,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同时,加快西部公安信息化建设也将有力地促进公安执法和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增强公开性、透明度,有利于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从制度上、机制上有效避免各种弄虚作假、徇私枉法、管理不严现象的产生,保障各项公安执法和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安队伍的廉洁。因此,加快西部公安信息化建设步伐,不但会促进整个公安队伍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进程,还能满足其他执法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进而为全社会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服务。
我国公安信息化工作起步于80年代初,1984年中南合作正式启动,1993年公安部分期建设国家犯罪信息中心(CCIC),1994年底正式运行。公安工作信息化的意义,经过十几年信息化工作的实践,大家认识越来越统一,越来越深刻,公安信息化建设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经过统一部署,全警动员,大力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公安信息化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公安信息化在应对复杂的治安形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公安信息化建设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安信息网络建设取得极大进展。通过“网上专项斗争”的实战和信息应用的促进,尤其是近几年的“金盾工程”、“三基”工程建设和“三项建设”,公安信息网络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公安四级网的接入率在有些地市达到100%。
(二)公安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不断完善。配合公安实战,公安信息应用系统如“打击走私、被盗抢机动车犯罪”、“网上追逃”、“网上打拐”等项公安业务应用系统不断完善与发展,使公安信息共享范围不断扩大,为公安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十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打击人贩子,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专项斗争为例,那次专项斗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开始充分利用公安信息网络和DNA数据比对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为“打拐”提供支持。各地公安信息通信部门和刑侦部门共同开展工作,将4万余条被拐卖妇女信息和1万余条被拐卖儿童信息分别入库。信息通信部门还为全国4个DNA实验室开通了数据专线,保证了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快速查询DNA数据的需要。“打拐”专项斗争取得了破获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11万多起,抓获人贩子17万多名,解救被拐卖妇女11万多名、儿童1万多名的重大战果。
在公安信息化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完善的基础上,全国公安信息化应用呈现良好态势。
一是信息主导警务理念牢固树立。通过开展基础工作信息化建设,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在基层民警中已成共识,为公安机关加强基础工作找准了切入点和结合点。过去,公安工作很大程度是跟着感觉走,现在,民警工作天天围着信息转,做到了“目有所视,剑有所指”。
二是信息化建设提升了公安工作效率。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公安机关掌控社会治安、服务群众的能力,降低了民警的劳动强度和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目前,全国通过被盗抢汽车系统已经比对查获赃车18.5万辆,利用指纹系统每年破案11万余起,利用DNA数据库每年破获案件5万余起,公安机关利用信息化手段破获案件的数量已经达到全部破案数的30%以上。
三是公安信息化让群众感受到了便利。借助警务信息化工作的高效、便捷和快速反应,使群众全方位地感受到了公安日常工作中的便利、安全和满意。首先,人口信息共享多部门集成服务。公安机关在人口管理方面实行改革创新,推行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社会管理,实现人口地理信息为政府决策服务,为相关部门共享服务。方便居民出行乘车、乘机、住店,方便办理信贷、银行业务,也方便居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就业培训、就业推荐、子女入学等多项服务。其次,网上咨询办证“一站式”服务。群众在办理业务前可以登陆互联网《公安服务平台》进行网上咨询和准备,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相关办事流程,办事中可以享受“一站式”终端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群众来回奔波带来的费用支出和出行麻烦;群众出行的减少,又直接减轻了交通等公共服务的压力。正在实施的公安机关户政、车管、出入境等业务的网上办理,将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行政管理服务。再次,信息化提高了公安公共服务效率。由于各种行政审批事项可以通过网上或自助终端办理,公安机关就可以置换出大量警力,将窗口服务移至后台和网上,进而集中精力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从目前发展状况看,西部地区公安信息化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把握机遇、找准定位、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第一,政策支持优势。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在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都给予西部地区非常优惠的政策。充分用足、用好、用活这些优惠政策,将有助于西部地区克服困难,加快公安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公安战斗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制度创新优势。 西部地区可以通过对低效的警务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实现决策、管理和应用的科学化。
第三,技术引进优势。 西部地区原有应用系统较少,很多方面是空白,因而在引用新技术和新系统时包袱较少,可以大刀阔斧、从零开始,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发达地区的加速“追赶”。
第四,经验借鉴优势。 西部地区可以借鉴经济发达地区公安信息化的成功经验,汲取他们的失败教训,通过比较各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具体做法,选择更合乎客观规律和本地区实际的发展道路。可采用成熟的标准、可复制的成功模式,避免走很多弯路,以较少的代价,取得更大的成就。
性,要把它变为现实,还有大量艰苦、创造性的事情要做。面对“后发优势”,不能消极囿守,而应以长远的眼光、超前的主动性,在巩固、扩大、创造和发展优势上下工夫,使“优势”真正转变为“胜势”。从整体建设出发、从关键问题入手,走出一条符合西部公安工作实际的公安信息化新路子。
(一) 科学规划、规范管理,走实用节约型发展道路。西部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可能照搬经济发达地区“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高投入”的发展道路,必须从自身经济实力出发,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协调”的建设方针,立足于满足当前公安工作需要和利于今后发展,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佳的效益。
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内容繁杂,铺大摊子,四处开花是不现实的。西部地区公安机关应在统一规划下,结合自身优势和急需,选择几个重点项目,集中人、财、物和技术力量,攻坚克难,优先发展,取得经验后,再铺开建设和发展。
(二)紧抓应用、贴近实战,走效益驱动型发展道路。 西部地区公安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应按照本地区公安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实战单位的需求为导向、以基层应用为核心、以服务实战为目的、以提高效益为重点,把信息化实实在在地应用到一线实战部门中去,让公安信息化工程在实战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着眼长远、整合资源,走高效集约型发展道路。信息化资源缺乏是西部地区公安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而且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改观。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在有限资源条件约束下的快速发展,必须要以抓资源整合为切入点,利用一切有利契机,优化资源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推动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应用和人才资源的大整合,走
(四)以人为本、强化培训,走人才带动型发展道路。我们在改善西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要要加强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
信息化发展方向,不断丰富、拓展公安信息化内涵。通过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构筑公安科技人才高地。通过强化全员科技培训,开展岗位科技练兵,使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的各类设施、设备系统高效运转起来,切实发挥实战效能,建立提高民警科技素质。
实战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归宿,是发挥信息化效益的必经途径,也是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强劲动力。因此,必须始终牢牢把握实战优先、应用至上、效益为本的原则,立足基层公安实际,紧密结合现实斗争,把强化实战应用、提升应用效能作为推进基层公安信息化建设的中心工作来抓。
(一)大力加强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推广使用力度。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是一个涵盖公安机关主要业务工作,联通公安内部的各个应用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的综合系统。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应包括“网上办案系统”、“网上办公系统”、“情报信息报告系统”、“队伍管理系统”、“绩效考评系统”等多套应用软件相关联,并与“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旅馆业信息系统”、“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等数据库实现共享。警务信息应用平台建成后应达到“文件网上走、案件网上办、户口网上迁、台账网上建、绩效网上考”之目标,并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不断完善无线应急保障系统的建设力度。加强和完善无线通信系统的建设,确保对重点地区和重点路段覆盖,以适应应急联动、无线联网和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治安灾害事故等方面的工作的需要,是公安信息化建设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因此,大力加强通信盲区建设和无线通讯联网工作,全面实现辖区范围内的全天候、全方位的通信应急保障服务,是现代警务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和治安灾害的需要。
(三)加强和完善指挥系统建设,完成以高清视频指挥系统为主的公安指挥中心体系。建立市县级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和基层所队联网的高清视频指挥调度系统,实现自上而下、动态指挥和快速处置的指挥体系,确保“统一领导、集中调度、快速处置”的新一代信息化指挥体系,是保障全局快速反应能力的前提和保证。
(四)大力开展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普及和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全面提高公安工作效率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尽快实现从人工纸质办公模式向无纸化、信息化办公模式转换,实现“文件网上走、案件网上办、户口网上迁、台账网上建、绩效网上考”的自动化办公,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的透明度。
(五)大力加强各种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信息的采集录入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源头,没有信息的采集录入,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加强信息采集工作,一是建立信息采集工作机制。将源头信息的采集、录入、储存、加工作为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细化分解到各项警务工作中,细化分解到每一位民警、每一个工作岗位,并经常讲评,兑现奖惩。二是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要多层次、广领域、全方位地采集各类与警务工作相关联、所需求的情报信息。及时将高危人员、暂住人员、出租房屋、场所行业、线索及案件等重要基础信息采集起来,并录入警务平台信息系统,使大量的“口袋信息”、“纸袋信息”、“脑袋信息”通过警务平台转化为全警共享信息,为开展网上作战提供强力支撑。三是重视信息的时效性。要明确专人,抓好各项数据、信息的更新、维护与管理,保证信息资源的准确与鲜活,防止产生垃圾信息,确保能够为现实斗争提供较好的服务。
[1]西部开发中犯罪现象的辩证分析,黄伟明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11月第15卷第6期
[2] [德]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290.